公元前202年,经历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争霸战,最终分出了胜负。出身寒微的刘邦击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政权——西汉王朝,史称汉高祖。
西汉刚刚立国时,由于前期连年战乱,民众生活十分困苦,百废待兴。与此同时,边疆的匈奴骑兵频繁入侵,使得国家安全形势严峻,社会经济凋敝,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面对这样的局面,汉高祖及其谋臣们迫切寻求一条快速复兴的路径,期望能够迅速巩固政权,恢复国家的繁荣与安定。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实践,他们发现:“儒家思想过于保守,法家思想过于严苛激进,二者均无法彻底解决汉朝面临的根本问题,而道家所倡导的黄老学派‘无为而治’的理念,反而更适合当时汉朝的实际情况。”
于是,汉高祖决定将黄老思想确立为国家治理的核心指导方针,以此来改善百姓的生活状况,促进经济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早在战国时期,齐国曾以《黄帝四经》和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为基础,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流派,称为黄老学派。
黄老思想提倡“无为而治”,其具体的治国策略主要体现为三大方面:节俭的生活方式、简化法律制度和减轻百姓负担。
从这些角度来看,汉朝初期的皇帝们都做得较为出色,特别是汉文帝和汉景帝,以节俭闻名于史。
作为至高无上的君主,汉文帝常穿粗糙简朴的丝绸服装,甚至严禁宠妃慎夫人穿拖地长裙。他认为裙子只需遮体,拖地长裙不过是浪费布料罢了。
黄老学派主张天地自然无须过多禁忌,人间法律也不宜繁多严苛。秦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制定了大量苛刻的法律和刑罚,最终导致政权仅存十五年便崩溃。
因此,西汉建立初期,汉高祖只制定了简单明了的约法三章,随后由萧何补充完善成《九章律》。到了汉文帝、汉景帝时期,还对刑罚进行了改革,废除了一些残酷的肉刑。
正是在黄老思想的影响下,汉朝大幅度降低了刑罚的严苛程度,形成了与秦朝苛刻法令截然不同的宽松法律体系。
汉初一些文臣武将甚至连马车都未必能乘坐,宫廷提倡节俭,朝廷也严格禁止加重对百姓的剥削,反而不断减轻税负。
最初,汉朝的税率约为“十五税一”,后调整为“三十税一”,甚至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曾有一段时间免收赋税。
这些举措,无一不是黄老学派“无为而治”思想在实际治理中的体现。
依托黄老思想的治国策略,汉高祖让国家得以休养生息,逐步恢复元气,使汉朝的国力逐渐强盛。
实际上,真正使“无为而治”达到极致的,恰恰是汉高祖的儿子汉文帝和孙子汉景帝。
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期间,不仅停止了对外战争,还严禁兴建大型土木工程,更规定地方官府不得以任何名义干扰百姓生活,让民间经济自由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逐步复苏,西汉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太平盛世,即史称的“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不仅改善了广大百姓的生活,也成为窦太后坚定政治理想的基石。
窦太后本名窦漪房,是汉文帝的皇后,汉景帝的生母。她共为汉文帝生育了两个儿子和一女,分别是刘启(汉景帝)、刘武(梁王)及刘嫖(馆陶长公主)。
公元前157年,年仅四十七岁的汉文帝在未央宫病逝,由太子刘启继位,史称汉景帝。
汉景帝即位后,窦漪房从皇后晋升为太后,开始积极干预朝政,采用强硬手段推广黄老学说。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外戚列传》中记载:“窦皇后喜好黄帝、老子言论,皇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在窦太后的主导下,汉景帝本人、太子刘彻及窦家族人均需研读道家经典,将黄老思想确立为西汉的长远治国纲领。
经过“文景之治”的繁荣,西汉帝国日益强大,但随着地方诸侯和豪强的威胁加剧,以及北方匈奴的侵扰,黄老思想推崇的“无为而治”逐渐显现出力不从心的局限性。
面对内忧外患,人们开始质疑黄老学说,呼吁用更积极有为的治国策略来替代无为而治。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儒家思想逐渐崛起,成为黄老思想最大的挑战者。
黄老思想和儒家思想的主要差异在于:
儒家学说内容丰富,特别强调政治与法律制度,主张君主应以礼乐教化天下,维护中央集权,反对任何对王权的挑战。
受孔子影响,曾子在《大学》中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强调个人首先修养品德与能力,进而治理家庭、国家,最终实现天下太平。
随着时代变迁,这句话被赋予新含义,即个人需具备才能和品德,先治理好家庭,随后才能出仕为官,服务百姓。
儒家思想鼓励不断进取与开拓,强调“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切权力以尊王为核心,反对任何割据和叛乱。
所谓“攘夷”,即拒绝周边少数民族对中原的控制,利用华夏文化同化夷狄,最终实现天下的真正统一。
尽管汉朝以黄老学说为官方治国方针,却并未排斥其他学派的存在。正因如此,儒家思想逐渐得以发展,许多儒生开始著书立说,广招门徒,大力宣扬儒学。
到汉景帝时期,儒生开始进入朝廷担任博士,标志着儒家思想开始在朝堂中占据一席之地,也预示着其对黄老思想的挑战日益加剧。
对此,窦太后表现出强烈警惕,她似乎感受到了儒家势力崛起所带来的威胁。
《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此处意指,虽然汉景帝任命了一些儒生为博士,窦太后却不允许他们真正担任实职,只是象征性地让他们“具官待问”。
有一次,窦太后在长乐宫内举行了一场学术辩论,辩论的对手是著名儒学大师辕固,辩题围绕“黄老思想与儒家思想孰优孰劣”。
现场观众包括汉景帝、太子刘彻以及若干文武大臣。
随着辩论的深入,气氛由和谐转为紧张激烈。窦太后质问辕固:“你对《老子》有何看法?”
辕固不屑地回应:“这不过是妇道人家闲言碎语罢了!”
闻言,窦太后怒不可遏,厉声斥责:“你们儒家经典能管束犯人,却能管得住猛兽吗?有本事你下野猪圈给野猪讲道理去!”
面对窦太后的怒火,汉景帝也不敢多言,只能将随身佩剑赠予辕固,希望他能在野猪圈中自保。
窦太后对儒家始终心存戒备,辕固的话触动了她的敏感神经,令她对儒生更加敌视。
无奈之下,辕固带着汉景帝的宝剑走入野猪圈,迎面遭到野猪攻击,一剑刺中野猪心脏,将其击毙。
这场激烈的斗野猪表演才告结束。
窦太后无计可施,只能将辕固调离京城,派他赴清河(今河北清河)担任清河王刘乘的太傅。
从更深层看,窦太后与辕固之争实质上是黄老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冲突,注定这一矛盾终将爆发。
辕固言语中的蔑视,体现了儒生对黄老学派阻碍的愤懑和抗争,因儒者想进入朝廷为官,必然遭受黄老派的排挤,时间一长怨恨难免。
自此,儒家和黄老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开始在政治舞台上公开较量。
然而,窦太后或许未曾意识到,这场在长乐宫举行的辩论正在悄然影响着一位年仅十几岁的少年——太子刘彻,他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决策基础,正是在此时开始形成。
尽管刘彻被立为太子,窦太后仍坚持让他从小学习黄老思想,期盼他未来即位后继续推行“无为而治”。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逝世,刘彻继位,史称汉武帝。
公元前135年,窦太后辞世。她一生坚守黄老思想,却未曾料到,寄望于她的汉武帝,竟彻底摒弃了“无为而治”,转而实行“独尊儒术”。
参考史料:
1. 西汉·司马迁《史记·外戚列传》
友情提醒:原创内容不易,未经允许请勿复制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