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史上最强的“败家子”是谁?
不是斗蛐蛐的朱瞻基,也不是不上朝的万历。
而是一个叫李景隆的男人。
他手握60万大军,几乎是大明朝的全部家当。
却被朱棣几万兵马打得丢盔弃甲,全军覆没。
就是这么一个堪称“饭桶”的将军,在朱棣攻入南京后,非但没被清算,反而被封为太子太师,位极人臣!
这究竟是朱棣脑子糊涂了,还是这背后藏着一盘大到你无法想象的棋?
李景隆打仗,那叫一个“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他爹是开国名将李文忠,朱元璋的亲外甥,战功赫赫。
可这本事,是一点没遗传到他身上。
1399年,白沟河之战。
建文帝把60万大军交给他,这是什么概念?这是足以踏平整个燕王府的绝对实力。
结果呢?
李景隆大旗一挥,号称“百万雄师”,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朱棣当时手头能打的兵,不过区区几万人。
这仗,闭着眼睛都该赢。
可李景庸偏偏就能把它打输,而且输得底裤都不剩。
一阵大风刮断了他的帅旗,他就觉得是不祥之兆,心里先打了退堂鼓。
朱棣带兵一冲,他率先想到的不是组织抵抗,而是怎么跑得快。
六十万大军,一夜之间土崩瓦解,兵器粮草扔得漫山遍野,都成了朱棣的战利品。
建文帝在宫里听到战报,估计得气得把龙椅给踹了:“景隆,朕的六十万大军呢?!”
这还不算完。
济南之战,李景隆围城三个月,愣是没打下来。
朱棣援军一到,他又被打得仓皇逃窜,连大炮都扔了。
可以说,李景隆就是朱棣的“运输大队长”,缺兵了他送人头,缺粮草他送补给。
这样一个“烂泥扶不上墙”的草包将军,按理说,朱棣登基后,第一个就该拿他祭旗。
可历史的剧本,偏偏不按常理出牌。
他不仅活了下来,还被朱棣客客气气地请上朝堂,封了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
这官职,比他爹李文忠在世时还高。
这就奇了怪了,难道朱棣真的如此宽宏大量,能容忍一个几乎毁了自己江山的“卧龙凤雏”?
还是说,李景隆的“草包”属性,恰恰是他最值钱的“护身符”?
1402年6月13日,南京城外,杀气腾腾。
朱棣的大军兵临城下,望着高大坚固的南京城墙,这位身经百战的王爷也犯了难。
强攻,伤亡太大,而且未必能成。
就在朱棣一筹莫展,准备啃这块硬骨头的时候。
“嘎吱——”
正北方的金川门,竟然自己打开了。
城门守将不是别人,正是我们那位“常败将军”李景隆。
他不仅开了城门,还带着一帮文武官员,毕恭毕敬地跪在朱棣马前,山呼万岁。
这一跪,直接让朱棣兵不血刃地拿下了南京,完成了靖难之役最关键的临门一脚。
问题来了,李景隆这一手,到底是早就盘算好的“投名状”,还是一时兴起的“求生欲”?
这就像是“猪八戒拱门——赶巧了”,还是他早就看准了时机?
我们不妨用现代心理学分析一下李景隆的动机。
他的核心需求只有一个:活下去。
作为主帅,他屡战屡败,早已被建文帝边缘化,甚至可能面临秋后算账。
抵抗到底?死路一条。
他太清楚朱棣的军事能力和自己的“草包”水平了。
所以,投降是必然选择。
但怎么投降,是一门艺术。
早早投降,价值不大,朱棣未必稀罕。
战到最后城破被俘,那更是任人宰割。
他选择在朱棣最需要、最关键的时刻,送上“开门”这份大礼,一下子就把自己的价值拉满了。
他仿佛在对朱棣说:“王爷,您看,这南京城是我给您打开的。没有我,您还得费多大劲?”
这一刻,他不是一个狼狈的败将,而是一个识时务的“功臣”。
他用一场堪称“影帝”级别的表演,把自己从朱棣的“必杀名单”上,硬生生挪到了“功臣簿”里。
这笔买卖,李景隆算得精明到了骨子里。
但朱棣又是何等人物,他会看不穿这点小伎俩吗?他心里的小算盘,又是如何敲响的?
朱棣坐上了梦寐以求的龙椅,但屁股底下却像是有无数根针。
这南京城里,到处都是建文帝的旧臣,人心不稳。
怎么才能让这帮人服服帖帖?
朱棣玩了一手绝的,堪称“样板房”政治学。
什么是样板房?
就是开发商装修得漂漂亮亮,让你一看就心动,恨不得马上掏钱买房。
朱棣就推出了两个“样板房”。
第一个,是“地狱样板房”,户主叫方孝孺。
这位老先生是天下读书人的领袖,宁死不屈,不肯为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还大骂朱棣是“燕贼篡位”。
朱棣问他:“你不怕被诛九族吗?”
方孝孺昂着头说:“诛十族又何妨!”
结果,朱棣真的就灭了他十族(九族加上其门生故旧),杀了八百七十三人。
这场屠杀,就是朱棣的“立威”之作。他用方孝孺的鲜血告诉所有人:跟我作对,就是这个下场!
而另一个,就是“豪华样板房”,户主正是李景隆。
朱棣把李景隆高高捧起,给他高官厚禄,让他风风光光地站在朝堂上。
所有建文旧臣都看在眼里,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
“你看那个李景隆,仗打得那么烂,不还是因为投降得早,现在吃香的喝辣的?”
“是啊,跟燕王作对,就是方孝孺的下场;顺从燕王,最差也能混个李景隆啊!”
这就是朱棣的高明之处。
他杀一个方孝孺,是为了震慑那些硬骨头。
他留一个李景隆,是为了收拢那些墙头草。
一拉一打,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把人心拿捏得死死的。
李景隆就像那“样板房”里的华丽家具,他的存在,不是因为他本身有多好,而是为了告诉所有“潜在客户”:投降我,好处大大的有!
在这场政治大秀里,李景隆心知肚明自己只是个道具。
可只要有利用价值,他就能活。
但问题是,样板房总有清盘的一天,道具也总有被放回仓库的时候。
他的“免死金牌”,有效期是多久呢?
“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
这句古话,李景隆肯定懂。
他每天上朝,看着朱棣那张深不可测的脸,心里恐怕比谁都清楚,自己的荣华富贵,不过是镜花水月。
他的“免死金牌”,完全系于他的“利用价值”。
等到朱棣的江山坐稳了,天下人心也基本安定了,他这个“投降样板房”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果然,这一天很快就来了。
1404年,也就是朱棣登基仅仅两年后。
朝中大臣周王朱橚、刑部尚书郑赐等人,开始轮番上奏弹劾李景隆。
说他当年在济南围城时,“玩寇养敌”,故意放水。
还说他私藏玉玺,在家中行为不轨,有谋反之心。
这些罪名,是真是假?
重要吗?不重要。
当皇帝想让你有罪的时候,你就算在家喝口水,都是有罪的。
这背后,自然是朱棣的授意。
朱棣需要一个理由,一个体面的理由,来处理掉这个曾经的“功臣”,这个扎眼的“投降派”代表。
他不能直接杀了李景隆,那样会显得自己刻薄寡恩,出尔反尔。
于是,他下令将李景隆削去功勋爵位,软禁在家。
对外宣称,是念及他父亲李文忠的功劳,才饶他一命。
实际上,这比杀了他还难受。
史书记载,李景隆被软禁后,“食稍给”,也就是勉强给点吃的饿不死。
最终,这位曾经的曹国公,在绝望和屈辱中,选择了绝食自尽(一说被饿死)。
他死在哪一年,史书上连个准确的记载都没有。
朱棣刻意地抹去了他最后的痕迹,让他消失得无声无息。
从金川门前风光无限的“功臣”,到囚笼中了却残生的“罪人”,李景隆用一生演绎了什么叫做“工具人”的宿命。
他的“免死金牌”,从他打开城门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回顾全文,李景隆的命运其实只说明了一个冰冷的道理:在绝对的权力面前,个体的价值从来不是由自己决定,而是由掌权者的需求来定义。 你是“功臣”还是“罪人”,只在当权者的一念之间。
站在李景隆的角度,面对国破家亡的绝境,是选择做忠烈千古、但被灭十族的方孝孺,还是做忍辱偷生、荣华富贵一时、最终凄凉收场的“成功者”?如果换成是你,你会如何选择?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答案,点赞、转发,关注我,带你看透更多历史背后的人性江湖。
参考文献
《明史》,[清] 张廷玉等 著
《明实录·太宗实录》,明代官修
《明史纪事本末》,[清] 谷应泰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