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千百年来,司马迁在《史记》中留下的这段关于秦始皇陵的描述,激发了无数人对这位千古一帝陵寝的无限遐想与探索欲望。
进入现代社会,为了更深入地还原先秦文化、追溯中华文明的源头,始皇陵被列入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之一,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相关研究和考古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
2002年10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专家团队完成了对始皇陵的核磁共振扫描。分析结果一出,专家们立即做出了判断:当前的始皇陵内部环境尚不适合进行发掘。
自古以来,无论是出于好奇还是贪婪,人们对始皇陵的探索从未间断,然而所有试图揭开其神秘面纱的行动都以失败告终,始皇陵始终保持着它的神秘与庄严,这次也不例外。
那么,核磁扫描结果到底显示了什么?为何专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始皇陵内部到底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异常?
故事要从上世纪70年代说起。
1974年3月,正值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的春天,陕西临潼县西杨村的村民们正忙于春耕。然而,村里的灌溉水源却陷入短缺危机。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村民们召开了会议,决定按惯例打几口大井以缓解水荒。经过技术人员的勘探,选定村子一角作为施工点。谁也没想到,这无心的一圈施工区域竟直接挖出了始皇帝的“千军万马”。
第二天,村里的青壮年们开工挖掘,没多久便察觉异常——土壤质地在一米深处变得坚硬如石,甚至出现了火焰般鲜红的砖块。
尽管心中疑惑,工人们还是继续往下挖掘,越挖出土的文物越多:盔甲碎片覆盖的“瓦人”胸膛、胳膊、腿部,甚至还有青铜制的箭矢等兵器。
这些发现令村民们惊恐不已,他们误以为自己挖掘到埋藏神庙的“瓦神爷”陶像,纷纷带来贡品,在现场祭拜祈福。
消息迅速传开,最终引起当地公社相关人员的重视,并上报给政府。国内权威考古专家闻讯赶来,震惊世界的秦始皇兵马俑因此被揭开神秘面纱。
虽然秦始皇陵和兵马俑是两个概念,但兵马俑的发现无疑推动了考古界对秦始皇陵的深入了解。
史书记载,秦始皇陵“南依骊山,北临渭水之滨”,坐落在一个南山北水、三面环绕水系的风水宝地,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两千年的时间对人类文明来说虽悠久,却在地质时间尺度上十分短暂,不足以改变大地的基本形态。古人又缺乏现代挖山填海的技术,因此根据史书对地理坐标的记载,秦始皇陵的大致位置已基本确定。
早在1962年兵马俑发现之前,考古学家便对秦始皇陵进行过首次全面勘察,并绘制出第一张陵园平面图。
虽然大体定位准确,但简单的挖掘并未发现先秦时期的珍贵遗物。考古工作不同于盗墓,面对未知且敏感的文物遗址,考古队自然不会盲目破坏周边生态环境。加之历史原因,始皇陵的考古步伐一度放缓,某种意义上,也算得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如今,凭借兵马俑的发现坐标,考古界已能较为精准推断始皇陵的具体位置,停滞多年的研究工作再次进入快车道。
自1974年7月第一支考古队抵达秦始皇陵现场起,直到21世纪初,考古人员在陵园内外共勘探出数百万平方米的建筑遗址,以及600余处陪葬坑和墓葬地,出土各类文物超过五万件。
如此庞大的文物规模,使得秦始皇陵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为了修筑如此宏伟的陵寝,秦始皇自即位之初便开始谋划。
公元前247年五月,年仅十三岁的嬴政继承秦王之位。当时,他尚未完成统一六国的伟业,只是名义上的秦王。
正是在这一年,少年嬴政便开始着手规划他的身后之事,决意为自己打造一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宏伟陵园。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意即秦始皇刚即位便将骊山挖空,开始修筑陵墓。
随后,秦始皇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从29岁起,历时近十年,逐一灭掉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秦朝,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取百越开通灵渠,用一代人的时间完成了几代人未竟之业。
随着事业不断攀升,始皇帝的身体逐渐衰弱。面对死亡的无情,他内心恐慌。虽有徐福等方士献计献策,却未能带来真正的长生不老药。
这迫使嬴政更加重视如何将生前的荣光延续至死后,从而促使始皇陵规模再度扩大。
《史记》记载,秦始皇“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也就是说,统一全国后,秦始皇派遣七十余万罪犯押赴骊山当劳工,挖掘至地下水层,并将征服天下搜集的宝物大规模运入陵园,工匠们制作了大量兵马俑,期望以“千军万马”守护陵园,助力死后征服大业。
始皇陵的修建几乎贯穿始皇帝的一生,直至他公元前210年巡游途中逝世,陵墓依然未完工。
秦二世胡亥继位后接手此巨制,至公元前208年秦朝灭亡前夕,陵园进入收尾阶段。为抵御四方起义军,胡亥不得不将修筑者变成军队,始皇陵因此草草竣工。
岁月流逝,两千二百多年里,无数王朝兴衰,中原大地被反复践踏。面对这段尘封历史,考古学者不禁发问:始皇陵内部还有多少未被触及的珍宝?是否早已被盗掘毁损?
迄今为止,秦始皇陵发掘的部分仅限于兵马俑坑及部分陪葬坑,对于真正存放祖龙遗体的地宫部分,考古队依然谨慎未动。
专家们的谨慎有其合理性。千百年来,多少战乱纷争,帝王陵寝难免成为觊觎目标。
以近代为例,1912年清朝覆灭后,守陵人因薪资欠缺,开始私自发掘清陵宝物。此举引来著名盗墓军阀孙殿英的关注。
1928年,孙殿英发起大规模盗掘清东陵,慈禧陵、裕陵惨遭掠夺,慈禧遗体被严重破坏,盗墓者的残忍可见一斑。
此后,盗墓事件愈演愈烈,据统计,当时共有16座清陵被盗掘。
清朝距今不过一百多年,尚且如此,更何况两千多年前的秦朝陵寝?
历代文献中多有始皇陵被盗记载。比如《史记·高祖本纪》提及:“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水经注·渭水》亦云:“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
可见,项羽率先盗掘始皇陵,遗留下三十万人运输宝物三十天未竟的传奇。
令人意外的是,项羽这番“盗墓壮举”竟被后世盗墓者视为典范,项羽也因此被尊为盗墓“祖师爷”。
回到现代,21世纪以来,始皇陵作为“863计划”的重点之一,获得大量科研资金支持,采用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综合探测技术,引进先进设备助力探索。
最初,专家通过核磁共振扫描全面勘测始皇陵地宫及周边区域,结果验证了史书记载:地宫内有内外城之分,结构与秦都咸阳城高度仿照。
地宫顶部覆盖至少五十丈厚的封土,墓道内以夯土密实填充,基本没有人为从正面进入的可能,这说明项羽“入侵地宫”的记载极可能是对陵园地面和地下宫殿混淆的误解。
基于“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古传说,专家团队采用汞含量测量法,在陵园地表进行土壤检测,成功锁定高汞异常区。后续氡气监测也证实,地宫内裂缝无扩展迹象,结构保存完好。
古代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详细描述始皇陵内的“百川江河大海”,称水银象征“四渎、百川、五岳九州”,体现始皇帝死后继续统治中原的宏愿。
专家们惊喜地发现,地宫内水银分布正与郦道元的描述高度吻合。
这一发现也佐证了地宫的完好未被盗掘,因为水银极易挥发且有毒,秦代工匠将地宫设计成密闭环境,通过调控大气压和温度稳定水银,直到今日仍保存。
有趣的是,在地宫周围表面发现两个直径约90厘米至一米、深度不足9米的盗洞,但均未接近地宫主体,推测盗贼耐心不足放弃了深入挖掘。若非如此,始皇陵恐怕早已遭受严重破坏。
既然通过高科技手段已经勾勒出地宫的轮廓与结构,为什么考古队至今仍未动工开挖?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地宫中汞含量异常高达正常土壤的280倍,估计水银总量接近百吨。水银不仅象征始皇帝的“地下江山”,也具备防腐隔热的功能。
既然未能得道成仙,始皇帝希望死后身体不朽,水银营造的密闭无菌空间正是其手段之一。
一旦地宫被打开,水银将挥发成有毒汞蒸气,考古人员面临严重中毒风险,同时水银外泄还会破坏周边生态环境。
其次,地宫开启后将大量珍贵文物曝光,如何确保它们不受损害成为巨大挑战。
以兵马俑为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