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驱车前往房山区的霞云岭,特意探访了革命青年曹火星创作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遗址和纪念馆。在这个充满革命历史氛围的地方,我体验到了深厚的红色文化。
纪念馆里详细介绍和展示了许多革命战争年代涌现出的脍炙人口的歌曲,让人感受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里的展览内容震撼人心,让每一个来访者都能真切感受到当时人们渴望自由与解放的情感。尤其是不妨安排时间在这里多待一日,静心沉浸于那些动人的故事中。
(我在一面巨大的党旗前驻足拍照留念)
关于党旗的了解我以前并不深刻,更多是通过影视剧中看到众多共产党人高举着党旗,坚定地走在前线。党旗不仅仅是一面旗帜,更是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奋勇向前、共克时艰、实现繁荣的精神标志。
(请特别留意电影《怒潮》海报中的旗帜细节)
让人惊讶的是,我们如今所见的党旗并非从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初就存在,它的设计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与党的发展历史密不可分。在党的早期阶段,各地的党组织主要使用镰刀和斧头作为标志,各自的样式也各不相同。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至南昌起义之际,由于当时的形势,中国共产党曾经使用过国民党的旗帜。
(在《南昌起义》的场景中,大家依然穿着过去的军装)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以及其他重要场合多次坚定地提出:“国民党的旗帜已成为军阀的标志,只有共产党旗帜才是人民的旗帜,我们再也不能使用国民党的标志,应该高高举起共产党的旗帜。”
1927年9月,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时,提议应当设计一面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并委托何长工同志负责其设计。这面旗帜以鲜艳的红布制成,中央缝制着一个黄色五角星,而五角星的中心则是镰刀和斧头,白色旗套上则书写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字样。由此,中国共产党与旗下军队有了自己的象征性旗帜。
(请仔细观察画面右上角的旗帜)
1927年10月15日,中共南方局和广东省委联席会议明确提出:“废除青天白日旗,改用红旗,以斧、镰为标志。”这一决定基本上奠定了党旗的轮廓和构成元素。
到了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七大上,六面鲜红的党旗在会场中庄严飘扬,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在全国代表大会上使用党旗。
(中共七大在延安的历史遗迹)
新中国成立后,杨尚昆同志,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十分关注党旗的相关事务。1950年6月,他就党旗问题致信中央主要领导,并提交了三种党旗的设计方案和说明。令人惋惜的是,我未能查找到具体的历史资料,无法确认最终设计出中国共产党党旗的设计者是谁。
同年,中共中央组织部确定了党旗的制作方案:旗面为红色,呈长方形,长与高的比例为3:2,左上方印有黄色的镰刀和斧头,旗杆套为白色。
1996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制作和使用的若干规定》,明确规范了党旗:“中国共产党党旗是红旗,上面缀有金黄色的党徽图案。党徽则由镰刀和锤头构成的图案。”自此,中国共产党党旗正式拥有了统一且明确的标准。
许多人曾在党旗下庄重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严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绝对遵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忠诚于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绝不背叛党。
作为每一个中国人的使命,我们必须永远铭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