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争霸天下。吕布,这位来自并州的年轻猛将,武力堪称一绝,时人称他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可见他的威名和战力。可是,尽管他在战场上无敌,最终却败给了曹操,在刘备的助攻下,落得个“即刻处死”的悲惨结局。
刘备,素有仁爱之名,广结善缘,在三国时期深得人心,向来不主动伤害他人性命。然而,在曹操犹豫是否要招降或除掉吕布时,刘备却在一旁低语几句,促使曹操决定斩杀吕布,以绝后患。为什么刘备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这还要追溯到他与吕布之间的渊源。
刘备一贯以忠厚仁爱示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会“以德报怨”,一味忍让。相反,刘备绝对是个“爱憎分明”的人物,曾为关羽和张飞之死不惜举国之力复仇,正是这样的性格,使得他在吕布危急时刻没有伸出援手,反而在背后推动曹操斩杀吕布。这其中的原因,正与吕布的为人及刘备的性格息息相关。
刘备在早期带领关羽和张飞起义,一路披荆斩棘,凭借智谋和勇气夺得了徐州,成为当地的实际掌权者。他广招贤才,筹划着如何壮大势力,以便日后北上进军中原,重振汉朝的江山。正当刘备积蓄力量,准备大展宏图时,因与曹操争夺濮阳,终究不敌,狼狈逃亡。
吕布听闻刘备占据徐州,便带兵前来投奔。对于吕布的到来,刘备喜出望外。他深知吕布是个猛将,不仅武艺高强,且指挥作战能力亦不容小觑。于是,他以隆重的礼节接待了吕布,甚至安排他驻扎徐州辖区的小沛,尽管这只是个较为偏远的地方,但在刘备眼中,这已经是给予吕布的高规格待遇。
然而,刘备的两位结拜兄弟,关羽与张飞,对吕布的接纳心存疑虑。张飞更是直言不讳,称吕布为“三姓家奴”,直指其背信弃义的过往。毕竟,吕布曾先后背叛丁原和董卓,最终成为三姓家奴,这种屡换主公的行为让所有人都心存戒备。张飞此举不仅是在警告吕布,也是在提醒刘备,此人极具危险,万一不慎,后果堪忧。
刘备虽然理解张飞的担忧,却相信自己有能力驯服吕布,并能将其用在对抗曹操的战斗中。可是,刘备显然低估了吕布的野心,也高估了自己驾驭这位猛将的能力。吕布从曾经的充州牧到如今的小沛驻守,心中早已不满,他暗自盘算着如何夺取更大的权力。果然,吕布逐渐产生了吞并徐州的念头,他不仅放弃了刘备的恩情,还趁机发动叛乱,趁刘备外出时攻占了徐州城。
当刘备得知徐州已经被吕布占领时,气愤至极,知晓此战可能无力回天,但为了保存实力,他选择忍辱负重,决定投奔吕布。吕布看到昔日老东家投靠自己,表面上安慰一番,实则心生警惕,给刘备安排了一个偏远之地,以防其东山再起。
然而,吕布显然低估了刘备的反击力。刘备并未就此屈服,而是选择了寻求新的支持。在袁术的支持下,刘备与曹操暂时结盟,共同对抗吕布。曹操和刘备联手向徐州进发,吕布见袁术未能及时救援,急忙寻求援兵,但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城池沦陷。
在曹操的压力下,吕布心急如焚,终于向自己的手下求助。这时,吕布的部下侯成、宋宪和魏续等人,因曾受吕布重用,却因吕布的无情打压与背叛,心生怨气,决定背叛他。他们将吕布捆绑后交给曹操,亲手将这位昔日的战神送上断头台。
面对即将死于非命的吕布,他向刘备求助,希望能得到宽恕。然而,刘备早已心冷,对这位昔日的盟友不再有丝毫怜悯之情,冷眼旁观。在曹操的支持下,刘备终于鼓起勇气促使吕布走向灭亡。
曹操深知吕布的危险,决定除掉这颗定时炸弹。当他听到刘备以吕布曾经背叛丁原与董卓的事作为理由时,立刻下令将吕布处死,吕布最终在白门楼被杀,昔日的英雄落得如此下场,不禁让人唏嘘。然而,回顾吕布背信弃义、屡次反杀旧主的行为,他的死也显得并不值得同情。
吕布的悲剧结局,正是其性格和行事风格的缩影:曾经的猛将,因心狠手辣、屡次背叛,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