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下长河》这部电视剧在热播,讲述了康熙年间皇帝治理黄河的故事。剧中有一段情节,河道总督与两江总督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对抗。从剧情来看,河道总督由于工作性质,需要与各地的总督和巡抚们打交道。两江总督和河道总督,都是清朝封疆大吏,且都是从一品的高官。那么,这两位总督之间,谁的实权更大呢?我们今天就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来说一说两江总督。总督这一职位起源于明朝,最初是一个临时性的官职,像浙直总督、蓟辽总督、三边总督等。到了清朝,总督成为了地方上最为重要的封疆大吏之一,与巡抚等职务构成了清朝的地方官员体系。事实上,总督、巡抚的设立与行省制度密不可分。在元朝时期,行省制度已经开始施行,全国被划分为十个行省,每个行省设置了不同的职务。到了明朝,特别是1368年以后,行省制度逐渐完善,形成了南北直隶与十三个省的行政区划,其中南直隶涵盖了江苏、安徽和上海一带。
到了清朝,经过一系列战争与政治整治,南直隶地区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重要地位,改名为江南省。由于江南省人口众多、经济发达、面积辽阔,管理难度大,清朝在1667年将江南省拆分,建立了江苏省、安徽省两个省份。随后,设立了两江总督,负责管辖江苏、安徽和江西三个省份,而浙江省并不包括在内。两江总督的职责十分繁重,涉及军务、粮食运输、仓库建设等各方面事务,基本上相当于地方的最高军事和民政长官。由于两江总督挂着兵部尚书的头衔,因此常常被称为部堂大人或制台大人,属于从一品高官。
在清朝的八大总督中,两江总督仅次于直隶总督,排名第二。需要注意的是,巡抚并不属于总督的下属,而是独立运作的地方官员。巡抚负责一省的军政民财工作,权力也相当大。在江苏,巡抚和两江总督之间时常发生权力争斗,彼此之间谁也不让步,最终通常是形成了一种相互制衡的局面。因此,作为东南地区的封疆大吏,两江总督的权力十分强大,能够管理一支九万余人的绿营军。很多担任过两江总督的高官,往往会晋升至中央,成为军机大臣,或者在达到一定年限后退休。
接下来,我们来看河道总督。京杭大运河自古以来是贯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东南地区的物资需要通过大运河运往京城,而大运河的畅通与否与黄河、淮河等各大河流的管理息息相关。为了确保河流的顺畅和安全,防止洪水泛滥或河堤决口影响交通,明朝便设立了河道总督这一职位。到了清朝,河道总督继续沿用了这一职责。作为一项重要职务,河道总督负责管理黄河、淮河、永定河等多条河流的河务,确保水道的通畅和治理。
河道总督的工作内容繁杂,从每年定期的河道清淤到各地河堤的维护,再到水上行船的管理,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京杭大运河本身是人工开凿的,地势复杂,水源稀缺,沿途设置了大量闸坝,稍有疏忽,便会影响大运河的畅通。因此,河道总督的职权非常特殊,他们不仅负责管理水利,还配备了1万多人的河道部队,这些部队负责河道的修筑、清淤以及水位控制等任务。
与其他总督一样,河道总督通常挂有兵部尚书或都察院右都御史的头衔,属从一品官,品级与其他总督相当。由于专门负责治理河道,河道总督通常被尊称为“总河大人”或“河台大人”。然而,河道总督和两江总督相比,谁的实权更大呢?
康熙帝在《清史稿·靳辅传》中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康熙三十一年时,康熙帝明确表示:“朕听政后,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书宫中柱上。”这显示出康熙帝对治河工作的重视。确实,在康熙和雍正两朝,由于治理河道工作迫在眉睫,河道总督的权力显得格外强大,能够与其他总督相抗衡。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河道治理的紧迫性逐渐下降,到了乾隆年间,河道总督的职权开始有所削弱。乾隆时期,河道总督开始挂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头衔,地位降至正二品,与各省巡抚平级。
到了咸丰年间,由于实际工作的需要,清朝撤销了河道总督的职务,治河工作由地方总督和巡抚负责。电视剧《天下长河》中,河道总督在康熙的支持下,展现出强大的权力,能与两江总督正面抗衡。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河道总督的实权,显然比不上两江总督。
到了雍正帝时期,为了更有效地管理河道,清朝将河道总督职务拆分为北河总督、南河总督和东河总督,各自负责不同区域的河道治理。从这一点上看,三河总督的实权不如八大总督。更重要的是,在清朝后期,很多时候两江总督不仅要管理江南地区的事务,还要兼管南河总督的工作。因此,河道总督的实际权力已经远不如两江总督强大。
清朝的官职体系复杂多样,关于这一体系的诸多细节,还有很多可以探讨的内容,日后我们可以继续深入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