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之后,东北战场的攻守局势发生了显著变化。
1947年5月,我军发动了夏季攻势,这场战斗从5月13日持续到7月1日,共计歼灭了国民党军正规与非正规部队超过82,000人。此举对其在东北的军事部署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为了稳定战局,战事未完之际,国民党政府便将第53军从关内调回支援,但一支军队的援助显然难以弥补国军在战场上的巨大损失。
面对这样的困局,陈诚在蒋中正的指派下,急赴东北接替熊式辉和杜聿明,成为东北行辕主任。接任后,他迅速意识到,兵力不足已成为东北战场的最严峻问题。为了应对这一困境,陈诚实施了多项扩军举措。
扩充兵力的最直接方法当然是调兵增援。尽管在陈诚到任前,第53军已从美方援助的兵员中增援到位,陈诚还决定将另一个重要力量——第49军,调往东北。此外,为了增强火力,他还增派了独立炮兵团,旨在弥补炮火不足的缺口。然而,这些增兵举措虽然有所补充,却仍然无法有效填补战场上的兵力空缺。此时,关内的战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两个拳头”进攻的大规模行动,消耗了大量兵力,东北的援军可谓是杯水车薪。
面对这种局势,陈诚实施了三项关键的应对措施:
第一,陈诚开始对东北地区的伪满洲、土匪武装等杂牌部队进行大规模的改编。这些保安部队被赋予了暂编师的称号,并分配到各主力军中。同时,他还从各大主力军抽调正规师,与暂编师合编,以此形式组建出新的战斗力量。
第二,陈诚对东北的军政体制进行了重要改革。他将东北保安长官司令部并入东北行辕,并对一些直属部队进行了改编,使其变成了正规作战部队。同时,在东北划设了3个师管区和7个团管区,以便从当地征集壮丁,填补各部队的战斗损耗。
第三,由于东北的国民党军主力大多来自关内,陈诚决定加强关内与东北之间的兵员补充。这些补充兵员大多数从关内运来,以确保各部队的稳定性。
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大整编”,东北国民党军的阵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编之前,东北国民党军拥有8个正规军、整编第207师以及第13军的一个师,总兵力大约为37万人。此外,还有各类保安区、保安团、步兵支队、骑兵支队等,合计兵力接近20万。加上直属机关和部队,整体兵力数字接近60万。但实际上,这个数字并不准确,因为很多保安部队和正规军都未能达到编制人数,加上夏季攻势的打击,国军损失了超过8万兵员,实际兵力已降至不到40万。
1947年9月,经过陈诚的整军调整,东北国民党军的正规与保安部队总编制为51.7万,但其中仍有14万的缺员。这一数据已经考虑了新增兵员的补充,但如果算上东北行辕总部及直属部队,实际兵力也就是50余万。要注意的是,这些数字反映的是实际兵力数据,而并非编制兵力。
从表面上看,陈诚通过整编、增兵等一系列手段,似乎成功地提升了东北国民党军的兵力,从不足40万增至超过50万。然而,这一“实力扩充”并不意味着战斗力的恢复与提升。因为在这50万兵员中,有10万人是新划拨的兵员,还有10万是通过升格保安部队而获得的。而且,虽然新组建了多个军,许多保安部队的战斗力远远不足。再加上经过夏季攻势后,很多正规部队的战斗力已经严重削弱,因此即便兵力上有所增加,其实际战力依然堪忧。
当然,如果有3到6个月的时间进行整训,这些部队或许可以重新恢复战斗力。然而,东北我军并未给陈诚的部队充足的整训时间。在秋季和冬季攻势的轮番打击下,陈诚的整编成果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国民党军在东北的战局依旧被动。
最终,陈诚在东北的“战绩”,在我军的轮番攻势下,成为了一段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