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源自嬴姓,是西周时期周天子所分封的一个附庸国。东周初年,秦国凭借在西周王城镐京遭犬戎攻击时派兵营救、以及护送周幽王之原太子姬宜臼(后来的周平王)东迁洛邑的功勋,得到了周天子的正式封号,成为诸侯之一。作为奖励,秦国被赐予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土地,虽然这些土地此前被犬戎占领,周王室无力掌控。
这一时期的秦国,借助这一战略性封赐,逐渐进入了急速发展轨道。在春秋时期,秦国在西戎地区的霸主地位逐渐巩固,开始与齐、晋、楚三国一同成为春秋四大强国之一。到了战国时期,秦国实施商鞅变法,通过改革实现富国强兵,逐步超越其他诸侯国,成为国力最为强盛的国家。最终,秦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吞并了包括韩、赵、魏、楚、燕和齐在内的六大战国,完成了对整个中国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秦非子后裔的继任者,完成了秦国多年的统一大业,正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时代,虽然秦朝短命,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秦国在统一后,曾经的周天子又是何种待遇呢?实际上,当秦朝建立之时,周赧王已经去世三十多年。且历史记录中并未提到他有子嗣,这使得周赧王成为了周王朝,甚至东周的最后一任天子。尽管不排除周赧王可能有后嗣,但此时周王室已经风雨飘摇,几乎没有任何剩余的权力和财富,几乎已经无法掌控国土。唯一剩余的土地已被分裂为东周公国与西周公国两部分。面对如此境况,周赧王早已厌倦了无力的统治,也不愿让自己的后代继续承受这样的困境,因此他在临终前并未立下继承人。
或许,秦国在周赧王去世后故意废除了周王朝,彻底断绝了其继续存在的可能。无论如何,随着周赧王的去世,象征天子权威的九鼎被迁回秦国,八百多年的周朝在这时彻底宣告灭亡。
然而,秦国并未完全摧毁周朝的祭祀体系。秦昭襄王在吞并西周公国后,仍继续尊奉周王室的祭祀,并将西周公国的君主放回了周地。几年来,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通过吕不韦率领的军队灭掉了东周公国,并将“阳人地”赐给东周公国的君主,让他继续供奉周朝先祖。
回顾秦国对待周天子后裔的态度,相较于对待其他战国君主时,秦国显然采取了更宽容的政策。相比其他六国君主被杀或被俘,周天子后裔的待遇可谓宽厚得多。自西周灭亡,东周开始(约公元前770年)直到公元前256年正式灭亡,周王室虽名存实亡,但它的存在依然持续了五百多年。
回到西周时期,周孝王因为对养马的重视而重用秦非子,从而帮助秦国建立了附庸地位。周孝王的决策源于周王室所遭受的犬戎侵扰,他希望能通过养马强大军力,报复犬戎。机缘巧合之下,秦非子便有了机会,最终建立了秦国。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周朝兴起、发展、衰落的几个重要历史节点。
周朝的起源可追溯至姬姓周人,他们原本居住在姬水一带,逐渐形成部族。后来,周人迁至今天的甘肃省宁县和陕西彬县一带,并在那里定居发展。由于周人不断壮大,最终吸引了商王武乙的注意,得以在商朝的保护下逐渐崛起,成为中原西部的一个强大诸侯。
然而,商王朝对周国的崛起感到威胁,商王文丁甚至将周国的首领季历召到殷都加以软禁,这导致周人和商朝的关系日益紧张。最终,姬昌继位后,周国发动了反叛商朝的战争,并在牧野决战中取得了胜利,商朝灭亡,周朝建立。
“成康之治”是周朝最为盛大的时期,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周康王在位时,周朝的国力达到巅峰。周朝统治期间,内政上行仁政,外政上征服蛮夷,国家繁荣安定,文化昌盛,成为古代中国最早的盛世之一。这一时期,周公旦也为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为中华文明的制度文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然而,周康王后期,由于过度征伐和沉湎女色,周朝逐渐开始衰败。周昭王与周穆王两任天子连续数十年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征伐,造成国力损耗,最终导致周朝从盛转衰。周穆王晚期,由于长期战乱和内政失调,国家安全形势严峻,最终导致了周朝的弱化。
到了周昭王和周穆王之后,周王室内乱不断。周昭王因为南征失败死于汉水,周穆王则因沉迷扩张与战争,导致国力日益削弱。尽管他多次南征北伐,但始终未能稳固周朝的国力。最终,周穆王的继任者——周懿王、周孝王等人统治时期,周朝的衰败趋势愈加明显,权力逐渐转移至诸侯手中。
周孝王去世后,周朝实际控制力愈发减弱。周朝君主的后代,如周夷王、周厉王等,或因无能,或因腐化,导致了周朝的彻底崩溃。周夷王、周厉王的暴政及过度征伐使得周王室渐失人心,最终导致了周朝的覆灭。
随着周幽王的死,东周开始了其历史新篇章。但周平王继位后,周朝已无力恢复往日的辉煌,逐渐沦为名存实亡的象征。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已无法再控制诸侯国,最终成为了各大诸侯争霸的背景。
周王室的衰弱至此达到了顶点,最终,周王室的最后一块封土——东周公国也在秦国的强力兼并下彻底灭亡,周朝的遗产也随之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