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人府”在清宫剧中并不罕见,许多经典剧情都有涉及。比如《还珠格格》里,小燕子和紫薇在宗人府遭到皇后残酷的私刑折磨,逼迫她们招认莫须有的罪名。又如八阿哥,为了晴川或因顶撞皇帝,曾多次被打入宗人府,命运多舛。
那么,宗人府究竟是个怎样的机构?为何那些平日里权势显赫的王侯、皇嗣,只要皇帝一声令下,要打入宗人府,便如遭霜打的茄子般无力,周围立刻充满了跪地恳求的臣子们?
实际上,宗人府并非清朝独有,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时期。洪武三年(1370年)时设为“大宗正院”,到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改称“宗人府”。《明代·职官志》记载,宗人府虽位居百官之首,但不直接管理百官事务,而是作为皇族身份象征而设的特殊机构。只是自永乐年间开始,宗人府多由勋贵家族掌管,其实际权力逐渐转移至礼部,名存实亡。直到清朝顺治帝于顺治九年(1652年)重新沿明制设立宗人府,才恢复其职能。
根据《大清会典》的记载,宗人府地位高于内阁和六部,意在彰显皇族的尊贵身份。其最高长官称为宗令,通常由亲王或郡王担任。宗人府下设经历司、左司、右司、银库、黄档房、空房、左右翼宗学及八旗觉罗学等机构,其中左右司专责审理宗室觉罗的户籍、田地、刑事案件等。宗室觉罗自幼即享受养赡银两和各类荣誉俸禄,到了适龄会进入宗学或觉罗学学习,之后封授爵位,成为皇族子弟官职的必经之路。皇帝通过宗人府保证宗室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绝对统治。
宗人府的日常职责主要包括管理皇族宗谱、纂修玉牒。每当宗室觉罗生子、婚嫁、晋封、升迁、过继等重大事项,都需向宗人府备案。此外,宗人府还肩负保护皇族犯罪者的职责。依据清朝法律,宗室觉罗若犯罪,需由宗人府与刑部、户部等部门共同审理。虽然法律条文规定有审判,但宗室往往受到偏袒,能够逃避严厉处罚。亲王郡王甚至可免于审讯,宗室犯重罪也可折赎减刑,严重者即便杀人也多能从宽处理,根本不存在死罪一说。
虽然宗人府不允许杀害皇族,但仍需要一定的惩戒措施,于是设立了“空室”,即专门囚禁犯错宗室的监狱,也称“高墙”或“空房”。雍正十二年(1734年)更将这一制度扩大至觉罗。犯人在这里虽失去自由,却食宿无忧,仍有侍从照料。根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和《续修四库全书》等文献记载,空室囚禁者多为男性宗室未被革除身份者,女性皇族则多在家中软禁。如《宗人府档案》中载,嘉庆皇帝对文忠之妻罪行的处理:“若再逞强不服管束,即按宗室觉罗妇女犯罪在家圈禁的制度执行。”
表面上看,宗人府似乎对皇族还算“宽厚”,那为何它在民间和剧中却总带有阴森恐怖的色彩?许多人觉得一旦进入宗人府就如入虎穴,难以再出。这主要是因为康熙皇帝的九个儿子个个都有真才实学,九子夺嫡时胜出的雍正帝对兄弟极为严苛,令“残酷”和“宗人府”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小燕子和紫薇的遭遇本质上属于小说戏剧化渲染。
不过皇族害怕宗人府也有合理之处。尽管宗人府对宗室有偏袒,但依然掌握刑罚权,犯了大错难免挨打受罚,远非皇族习惯的养尊处优。而且一旦入狱,往往意味着政治生涯终结,争权夺位的路断了,何谈未来?
前面提到,宗人府服务的对象是宗室觉罗,而妃嫔只是皇帝的女人,不属宗室范畴,故妃嫔犯事不归宗人府管,而是皇帝和皇后亲自问责。如果说妃嫔害怕什么,那就是内务府下设的慎刑司,因为妃子受刑如庭杖、鞭刑等,均由慎刑司执法。慎刑司主管宫廷刑狱,处理内三旗及宫廷人员的犯罪,素有“内刑部”之称。主要审理太监、宫女及内三旗成员的刑事案件。
妃子地位虽高,但只要不触怒皇帝,顶多被训斥几句;相较之下,宫女太监的处境则极为凄惨。她们地位低微,无依无靠,一旦进入慎刑司,多遭严刑折磨,甚至丧命其中。宫廷中她们几乎没有尊严,唯一选择是忍辱负重,服侍主人,命运惨淡至极,连求死都被禁止。
据《钦定内务府则例》载,嘉庆十三年(1808年)慎刑司明确律令:
“太监女子若在宫内用利器自伤者,立刻处斩。若欲自缢自尽被救活的,等待绞刑。若在园中自缢未死,被救后发配伊犁为兵奴;若自缢身亡,其尸体弃于荒野,亲属同样发往伊犁为兵奴。园中自缢身亡者,尸体不弃,亲属则发往乌鲁木齐为兵奴。”
此规令大大震慑了宫内太监女子,使她们不敢轻易自尽,因一旦行动,亲人也会受牵连,恐怖的后果远远超过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