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司马懿明知是空城计,为何还选择撤军?诸葛亮:不撤只有死路一条
迪丽瓦拉
2025-09-22 07:31:54
0

三国时期,即公元220年至280年,正应了那句老话:“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近六十年的风云变幻中,涌现出了无数先贤圣君与兵法奇谋,铸就了历史上的传奇篇章。

其中,“空城计”成为三国战争中的经典一役。诸葛亮以一己之智,面对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压境,巧妙布阵,凭借空城示弱之计,不费一兵一卒守住了四方城,令敌军望而却步,成为后世传颂的智慧典范。

诸葛亮最初是刘备的重要谋士。刘备怀抱匡扶汉室的宏愿,虽与关羽、张飞结为兄弟,但缺乏足够谋士支持,遂招揽徐庶。可惜徐庶因母亲被曹操软禁,不得不投降曹营,临别时力荐诸葛亮。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请出“卧龙先生”,诸葛亮遂成为刘备集团中不可或缺的智囊。虽然关羽、张飞起初对诸葛亮有所保留,但很快被他的才智和忠诚深深折服,成为携手匡扶汉室的坚强支柱。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刘备遗憾未能见证汉室复兴的那一天。诸葛亮继承遗志,忠心耿耿辅佐刘禅,但刘禅无父辈之雄才,且对诸葛亮的信任不足。为实现先帝遗愿,诸葛亮多次亲自率军北伐,誓要恢复汉室昔日荣光。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曹魏派司马懿抢夺关键的战略要地——街亭。诸葛亮派出大将守城,却选错了人——马谡。马谡骄傲自负,违抗军令,导致街亭失守,令局势陡转。诸葛亮含泪亲断马谡以儆效尤,但败局已成,不得不退守四方城。

诸葛亮能够离开,但城中还有百姓,贸然撤退无异于弃城投降,且曹军紧追不舍,撤退途中耗费巨大。敌军在后,诸葛亮还需掩护撤退,地方将领难以迅速支援,四方城面临巨大压力。城中虽有五千精兵,但大部分因粮食匮乏外出运粮,留守不过两千。城内多为妇孺老幼,战力极为薄弱,面对十五万大军,几乎无胜算。

司马懿尚未到达,城内已是一片愁云惨淡之象,正当众人陷入绝望时,诸葛亮环顾四周将士,登上高处眺望远方,淡定从容地宣布:“另有妙计,定能退敌,争取时间。”城中虽半信半疑,却无更好方案。

诸葛亮令士兵降下旗帜,秘密将两千精兵分散藏匿于城中各处,又派出二十名身强力壮的青年在城门外扫地。很快,大军先锋抵达,见城门敞开、街道空无一人,却有数十市井打扮的壮年男子游荡街头,态度悠闲,身形挺拔。诸葛亮则镇定自若,丝毫无战前紧张。

探子疑惑不解,将情况禀报司马懿。司马懿抵城下,见城门敞开、城墙上诸葛亮身着华丽衣袍,手持羽扇,身旁侍童两人,正悠然抚琴,琴声飘逸,茶香袅袅,神色安然如常。曹军面对这出人意料的景象,疑心重重,不敢贸然进攻。

司马懿沉思片刻,最终令军队撤退。司马昭对此极为不解,劝父亲曹操,认为诸葛亮不过是城中无人,用空城计虚张声势。司马懿反驳说诸葛亮为人谨慎,计谋深远,城门大开恐是诱敌之计,想趁机重创追兵。司马昭被说服,最终以撤军收场。

“空城计”流传至今,成为诸葛亮智慧勇气的象征。然而也有人质疑此计漏洞百出,司马懿身为杰出将领,不可能被轻易蒙蔽。对此,学界与史家争论不休。

事实上,“空城计”并非诸葛亮原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文王去世后,其弟公子元觊觎文王遗孀。为讨其欢心,也为积攒实力,公子元大举伐郑。郑国兵力不足,无法抵抗,被连下数城。郑国主帅巧施妙计,令士兵乔装埋伏,敞开城门诱敌。公子元疑虑,察觉陷阱,慌忙撤兵,郑国保住城池。司马懿理应熟知此计,难以被轻易欺骗。

此外,诸葛亮北伐时军队调动众所周知,街亭失守后,四方城兵力不足,两千守军面临十五万大军,绝无胜算。司马懿既勇敢又多谋,不可能贸然退兵,理应派人试探或直接攻城。诸葛亮独自坐镇城门,身旁仅有童仆,一旦攻城成功,杀死诸葛亮势必大乱蜀军军心,曹魏得利何乐不为?再说围困四方城大军优势明显,空城计能撑多久?

然而司马懿未做试探,见势不妙即撤兵,确实反常,令后人猜测纷纷。

司马懿经历曹操麾下多年,双方关系微妙。司马懿出身权贵世家,对“曹贼”曹操颇有轻视,曾以病推辞招揽。曹操虽爱才,但多疑成性,曾多次想除司马懿。晋书记载曹操梦见三匹狰狞马,预示三马家族将夺权,司马懿正是其中一员。曹操虽心生戒备,却因司马懿与太子曹丕交好而暂时放手。

曹操去世后,司马懿依靠曹丕稳固地位。但曹丕早逝,曹叡继位,不信任司马懿,意图削减其兵权。司马懿谨慎应对,暂时顺从。曹魏后期权力格局复杂,曹叡缺乏父亲权谋,司马懿成为不可或缺的军事重臣,对抗诸葛亮北伐的关键力量。

对司马懿而言,诸葛亮既是强敌,也是自身政治地位的保障。只要诸葛亮存在,曹叡便需依赖司马懿镇守北方。若诸葛亮陨落,北伐军溃散,司马懿必失宠,政治生涯堪忧。更何况,过于显赫的军功将威胁曹叡王位,因此让诸葛亮退兵,维护现状反而对司马懿有利。

司马懿深谙朝堂险恶,忍耐是权谋的必要,却非长久之计。稳固权力、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才是上策。诸葛亮北伐消耗曹魏精力,他则趁机暗中积蓄实力,伺机夺权。

或许诸葛亮也识破司马懿心机,才布下这场似有破绽的空城计。两位天才在小小的四方城展开了无声的智力较量。

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失去制衡,逐渐被曹叡冷落压制。无奈隐退三代,最终崛起,成为历史上的“人生赢家”。

从表面看,司马懿空城计中不战而退似软弱,错失重创蜀军良机,但历史的全貌远比想象复杂。三国短短六十年,英才辈出,曹操、诸葛亮、周瑜皆未终老,唯司马懿终登权力巅峰。

或许历史真相并不如传说般跌宕起伏,“空城计”的真意早已随时光湮没,只留下后人凭借零星史料,拼凑出那段久远岁月的轮廓。

这便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读完此文,不知你有何感想?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与讨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程... 程咬金三次闯祸,都是死罪,但却一步步高升! 程咬金是唐朝的开国功臣。提到程咬金,大家脑海中首先浮现...
AI生成历史影像,勿忘求真之本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来自东方的报道》海报 资料图片 《英雄无名》剧照 资料图片 【文艺观潮】 ...
世界厕所日,别笑!这个全球节日... “比起登月,让全人类用上干净厕所,才是更伟大的太空工程。” 看到这句话先别皱眉。你有没有想过,每天清...
原创 清... 要是穿越到清朝当知府,算不算“人生赢家”? 民间常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清知府”都能捞十...
原创 刀... 对封建时代的历代帝王来说,如何保持自己的江山稳固、王位不失,是他们始终关注的首要问题。最令他们担忧的...
傅斯年与“大内档案” 在发现殷墟甲骨及敦煌藏经洞等中国近现代重大文化事件中,应该还包括抢救“大内档案”。“大内档案”即清代...
宋代官窑蓝釉冰裂纹瓷器欣赏 宋代官窑蓝釉冰裂纹双耳扁瓶 瓶高22.7㎝,撇口,长颈,猪龙耳,丰肩,椭圆流线型腹,肩下渐收,圈足外...
古人的香囊里藏着黑科技 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囊,呈圆球形,通体为镂空的阔叶纹样,部分纹饰鎏金。将香料放置其中,无论悬挂、手捧还...
原创 权... 在古代,皇帝这个职业虽然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其实非常危险。虽然身为皇帝可以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拥有众多...
当《诗经》从地宫中醒来:海昏侯... 中国日报11月18日13版 编者按:海昏侯墓考古十周年之际公布最新进展——秦汉时期完整《诗经》在竹简...
原创 民... 看历史老照片,品百年沧桑巨变。 大家好,我是历史君,一个搜集整理老照片的博主。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民...
原创 揭... 首先,我们来聊一聊清朝时期的“两江”到底指的是哪里。很多人可能会认为“两江”是指江苏省和浙江省,但其...
原创 王... 中国传统历史观念,对于西汉的灭亡,是这样形容的:王莽篡汉。后世对历史一知半解的人,往往认为王莽是个恶...
原创 青... 在青海省博物馆三层,有一个青海考古成果展。这里以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为主题,按照历史...
原创 郭... 刘秀娶郭圣通的婚姻,与一般皇帝娶妻的情况不同。这是一桩具有政治意义的婚姻,发生在刘秀的实力还比较薄弱...
原创 诸... 有人读毛主席对三国名人点评的文章时,认为毛主席批评过《隆中对》,并且多次推荐高级干部阅读《三国志·魏...
琉球复国,大历史完全存在这种可... 琉球的事情又热了起来,老胡作为看过世界多地变迁的媒体人,我想说,往远处看,琉球在地缘政治变局中脱离日...
原创 大... 千古一帝这个称号,历史上只有四位帝王被称为“千古一帝”,他们分别是秦始皇、汉高祖、唐太宗和明太祖。所...
原创 清... 皇帝的后宫中有三十六个院子和七十二位妃子,她们各具魅力,个个姿色出众。这些妃子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家...
原创 隋... 引言 无论是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他们的生存都离不开食物的来源,因此,民族之间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