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泛黄的时光被染上鲜活的色彩,这一组民国上色老照片便成了打开历史褶皱的钥匙。镜头里,每一抹色彩都在诉说着那个新旧交织、风雨兼程的年代,让远去的故事仿佛触手可及。
你看这张老照片,蒋介石穿着军装,戴着墨镜,身上挂着勋章,腰里还挎着军刀,站那儿派头十足。背后“总理遗嘱”这些字,一方面是呼应孙中山的政治理念,另一方面也成了国民党用来宣扬自己统治合法的招牌,就是那个年代他们搞政治宣传的一种套路 。
这是1927年4月“白色恐怖”那阵儿,蒋介石坐汽车的照片!你瞅,车上站着四个国民党保镖,跟“护卫队”似的,汽车上还插着带国民党党徽的旗子,明晃晃宣示身份,那会儿这阵仗,满是紧张又强硬的味儿 。
这是1931年蒋介石在汉口的老照片!你看,他穿着长款披风,戴着军帽,身边有随从陪着,正走过木板通道。周围一堆人排着队,这就是当时他在汉口搞公开活动的场面,还挺有派头吧 。
汉口作为华中交通和经济重镇,是国民党统治的关键据点,他亲自出面,既能借公开露面巩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向当地军政势力和民众彰显权威;又可借此机会拉拢地方官员、士绅等实力派,化解派系隔阂,确保地方势力依附中枢。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外滩,你看这老照片里,好多人在等公共汽车呢!那会儿的外滩挺繁华了,等车的行人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有穿长衫的,有穿旗袍的,还有穿西装的,凑在一块儿,挺热闹的,透着那时候上海街头的烟火气。
1946年过年那阵儿,这些照片拍下了家里暖暖的样子。穿旗袍、长衫的家人们,在摆着中式家具和书法字画的屋子里,过着特别有年味儿的新年。
长辈给小辈发红包,满是祝福;祭祖的时候,烛火亮着,供品摆着,都是对老祖宗的敬重;孩子们围在一块儿,长辈教着写毛笔字,把老祖宗的文化融进了团圆的日子里,一家人互动着,全是亲情,这新年里阖家团圆又带着老规矩的味儿,真是特别。
这是1948年上海保险大楼为蒋介石过生日布置的场面。大楼墙上挂着超大的蒋介石画像,特别显眼。那时候国民党日子不好过啊,打仗打不过共产党,经济也一塌糊涂,钱越来越不值钱,老百姓都快没法活了。搞这么个布置,说白了就是国民党想借着这事儿,撑撑自己的场面,让大家还觉得蒋介石有权威,好稳住他们那眼看就要垮掉的统治。
这张老照片特有意思,把1937年上海的日常街景拍得清清楚楚。街上老汽车、黄包车和周围的房子混在一块儿,俩穿旗袍的姑娘正慢悠悠地过马路,那股子从容劲儿,特有老上海的味道。
这是民国时候上海街上的场景。你看这穿制服、戴钢盔的送货师傅,站在自行车旁正对着单据瞧呢,车上“無線電報”的字样特显眼。
那会儿上海作为通商大埠,通讯行业挺发达的,无线电报是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像新闻、商业消息好多都靠这个。而送货的师傅穿制服、戴钢盔,说明这类行业可能已经有了规范的管理,自行车也是当时城里灵活的代步和运输工具,既方便在街巷里穿梭,又能载运电报单据这些轻便物件。
1938年那时候,日本侵华战争打得正凶,芝加哥环线上可热闹了——六千多华裔美国人排着队游行,就是为了抗议小日本打咱们中国。队伍里最醒目的是一面老大的旗子,周围看游行的人都往旗上扔硬币,扔了好几百枚呢,这些钱都是要寄回国内,帮那些在战火里受苦的难民。你看那标语“WAR IN CHINA MADE IN JAPAN”,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就是告诉所有人,这仗是日本挑起来的,他们才是罪魁祸首!
那会儿海外华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不管来自哪个地方,这时候都拧成了一股绳。街上人山人海的,游行的人喊着口号往前走,路边的人也跟着揪心、加油,那场面别提多震撼了。其实不光芝加哥,当时好多国家的华人都这么干,捐钱、捐物,还到处发声揭露日本的暴行,就是想让祖国知道,海外儿女跟他们站在一起,绝不能让小日本得逞!这股子团结劲儿,真是刻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啊。
这张照片抓拍下了1941年芝加哥唐人街圣德肋撒华人天主教学校放学的场景。你看,门牌号2216的校门口,牧师约翰·毛和老师玛丽·安德森正送孩子们回家,小家伙们一个个精气神儿十足,蹦蹦跳跳的。
那会儿美国华人社区挺不容易的,既想让孩子保住老祖宗的根,又得学着融入当地生活,这所学校就是个缩影。中式风格的校门透着熟悉的家乡味儿,可老师里有外国面孔,教学内容里既有中文启蒙,也少不了当地的课程,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既懂华人的规矩,也能跟上美国的日子。
1967年,芝加哥的八仙俱乐部外头可热闹了,一场特别的东方皇后大赛加冕仪式就在这儿举行。22岁的陈茱蒂成了新冠军,演员鲍勃·纽哈特还挺正式地给她戴上了皇冠。有意思的是,去年的皇后黛安·李,特意用那种带着浓浓东方味儿的人力车,拉着新冠军完成了交接,这新旧传承的方式,一下子就把华人文化的调调拉满了。
1944年,美国刚废除了搞了几十年的《排华法案》,那股子新气劲儿还没过去呢。就在这时候,15岁的凯瑟琳·简·李成了第一个加入美国国籍的中国女性,这可是件破天荒的事儿。
你看照片里,联邦法官约翰·巴恩斯就在旁边看着,她站在那儿,对着美国国旗认认真真宣誓,旁边还有家人啥的陪着,一起见证这个特别的时刻。要知道,以前《排华法案》在的时候,华人想入美国籍难如登天,更别说女性了。这会儿法案废了,凯瑟琳赶上了头一波,这不仅是她个人的大事,也像是给当时在美国的华人递了个信号——日子可能要不一样了,融入当地社会的路总算宽了点。
这是淞沪会战打起来那会儿上海的一个场景。你看画面里,中国士兵和上海警察这些人正从船上往下卸东西,那些容器看着像是装食物的。
要知道,淞沪会战打得特别激烈,上海城里物资紧张,军人们要打仗,老百姓要过日子,物资供应能不能跟上太关键了。他们这么忙着卸东西,就是想把吃的这些要紧物资赶紧运到该去的地方,不管是保障前线士兵的补给,还是让城里老百姓能有口饭吃,都是在为维持城市运转、撑过这段艰难时期使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