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军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正式发起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瞬间,中华大地的山河沦陷,民众陷入无尽的苦难与恐惧中。无数无辜的生命在日寇铁蹄下痛苦消逝,同时也有大量热血儿女为保卫国家、捍卫民族尊严,英勇抗争,洒下了自己的鲜血与生命。
然而,尽管战局一片惨烈,国民党内部却围绕抗日战略的方向产生了激烈的争论。部分人主张依赖英美援助,认为国际力量能够早日改变局势,另一些则主张与日和谈,认为日本势不可挡,早晚会实现对中国的彻底统治。就在这种局面下,毛泽东在延安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见解。
毛泽东深信,中国的抗日事业最终必定胜利,但他认为,抗战不会很快迎来转机,而是将是一场持久战,一场经过长时间艰苦斗争后才能见到曙光的战争。这一观点便是后来的“抗战持久论”,在他发表的《论持久战》一文中得到了详细阐述。
《论持久战》一经发布,不仅引发了国民党内部的激烈讨论,也令日军高层深感关注,甚至展开了深入研究。抗日战争初期,由于中日两国国力差距悬殊,正面战场屡次遭遇失败。尽管中国在台儿庄会战、昆仑关会战等战役中有所胜利,但这些胜利并不足以扭转日军在华北大地横行的局面。
在这一关键时刻,国民党领导层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蒋介石认为,英美必定会对日本的侵略行为作出反应,援助中国,胜利指日可待。而汪精卫则认为,面对日本的强大压力,中国已完全失败,主张与敌妥协,这种极度悲观的态度让人失去了继续抗争的勇气。
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理念下,中国的抗日事业显得愈发困顿,普通百姓看不到胜利的曙光,陷入绝望与无助。然而,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却为全体中国人民指明了另一条光明的道路。
他在《论持久战》中,不仅驳斥了速战速决的“速胜论”,而且以冷静的理性分析展示了中国抗战的必胜之路。毛泽东指出,尽管日本是一个军国主义强国,在军事技术和国力上远远超过中国,但中国拥有必胜的潜力,因为日本的侵略行为必然会激起中国人民愈加顽强的反抗。毛泽东特别强调,日本虽然在短期内占领了部分中国土地,但由于其国土狭小、资源有限,根本无法在中国维持长期的占领。
他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和日本的不同处境:日本虽然在战术上具有优势,但中国拥有广袤的土地和深厚的民众基础,而中国的抗日战争实际上进入了持久抗战的阶段。这为中国创造了与敌对抗、恢复国力的宝贵时间。
毛泽东还指出,日本虽然看似强大,但其法西斯政策势必造成严重的资源短缺,最终不得不对外扩张并掠夺更多财富,这将让日本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孤立的公敌,最终使中国能够获得外部援助,打破困境,走向胜利。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将抗日战争的战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防御阶段,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无法与日军抗衡,只能采取灵活的运动战和游击战;第二阶段是战略维持阶段,日军的进攻势头已减弱,此时是我军蓄势待发的最佳时机,要通过游击战不断骚扰敌军,消耗敌人力量;第三阶段是反攻阶段,日军的实力已远不如我军,届时中国要主动出击,重夺失地,迎来胜利。
毛泽东的这一战略构想在八路军内部引起了强烈反响,广大官兵深感振奋,纷纷表示要在日后的战斗中,严格按照毛泽东的战略部署开展斗争。八路军迅速展开了机动灵活的游击战,使日伪军疲于应对,甚至连冈村宁次这样的一线日军指挥官也不得不感叹:“肃清华北八路军之敌,非一日之功!”
国民党方面亦对《论持久战》予以重视,许多军事领导人如卫立煌、傅作义等,都购买了大量的书籍,要求部队指挥官认真学习。蒋介石在南岳军事会议上,也邀请周恩来、叶剑英等人向国民党军官详细讲解书中的战略思想,认为《论持久战》为抗战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即使是与共产党对立的桂系军阀白崇禧,也对毛泽东的论断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战略智慧。
更令人吃惊的是,日本法西斯政府也开始注意到《论持久战》的深刻见解,进行战略研究,虽然未公开评价,但日后他们的一些战略部署,显然受到了毛泽东战略思想的影响。
为了应对中国的抗战,日本提出了“以战养战”的政策,将占领区的资源迅速运回日本本土,甚至对农村地区进行抢夺,试图通过掠夺中国资源来维持战争。尽管有些人如汪精卫投降合作,但大多数中国人民始终没有放弃抗争,八路军不断破坏敌军运输线,使得日军虽然抢占了大量物资,却无法顺利运输到本国。
正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预言的那样,随着战争的消耗不断加剧,日军的战争能力逐渐衰弱。为了填补资源缺口,日本对英美等国的利益区展开进攻,甚至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这一行动直接促使美国正式参战,推动了日本走向灭亡的道路。
1945年,尽管日本在战场上全面失败,仍有一些顽固的法西斯分子不愿投降,他们在冲绳等地希望以持久战的方式抵抗美军。然而,正如《论持久战》所预见的那样,这种短期的抵抗并未改变日本的命运。最终,战争结束,日本彻底败北。
如今,许多日本人回顾《论持久战》,才意识到当时的侵略行为是多么的愚昧与错误。这本书不仅为中国的胜利提供了理论支持,也深刻影响了后来的中日关系,为促进两国间的友好往来起到了重要作用。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一部高瞻远瞩的战略巨作,它不仅为抗日战争提供了正确的战略指导,也为中华民族的最终胜利指明了道路。正是凭借这一战略思想,中国才能在最艰难的时刻重新燃起希望,最终战胜了日本法西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