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唐时期,东北及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是一个强盛的边疆民族政权,给中原王朝带来了持续的威胁。从隋文帝到唐高宗,五代帝王几乎都曾发起对高句丽的灭国战争。隋文帝在打击高句丽时,动用了30万大军,但却因补给困难、瘟疫蔓延而大败而归,损失惨重;隋炀帝则不惜调动超过百万人的兵力,发动三次大规模征伐,却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唐太宗李世民也曾亲自率军征讨,但最终未能彻底灭掉高句丽;直到唐高宗李治时期,经过一系列的军事打击,高句丽才最终灭亡。
那么,高句丽为何成为中原王朝的眼中钉呢?高句丽的历史悠久,其崛起的过程充满了鲜为人知的复杂因素。最初,早在西汉末年,居住在今天辽宁省一带的扶余族便开始了高句丽政权的建设。起初它臣服于汉朝,但很快便开始扩张,兼并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并逐渐成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势力。虽然它一度臣服于中原的汉帝国,但其军事和政治力量却在不断壮大,成为东北亚的强国之一。
高句丽的扩张过程充满了战争与挑战。尤其是在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复杂局势让高句丽有了崛起的机会。高句丽在公孙度控制辽东后,联合曹魏进攻辽东,但随即与魏反目,直接派兵攻击魏控制的辽东西部。直到244年,魏国反攻,摧毁了高句丽的首都丸都城,高句丽的王室被迫迁逃。
尽管高句丽在军事上遭遇挫折,但它并没有覆灭。经过70年的恢复,高句丽重建了丸都城,并趁着西晋王朝的动荡,再次扩张,攻占了辽东和乐浪郡等重要地区。而西晋的内乱,五胡乱华,及其后的南北朝时期,为高句丽的崛起提供了机会。到隋朝建立时,高句丽的版图已涵盖了今天的辽宁东部、吉林南部以及朝鲜半岛北部和中部。
这时,原本在东北地区的靺鞨、契丹等少数民族部落纷纷归附高句丽,而朝鲜半岛的两国——新罗和百济也都向高句丽表示臣服。高句丽在长期与中原保持外交和文化联系的过程中,逐渐吸收了大量中原的技术与文化,形成了农耕与游猎相结合的独特经济模式。其文化、科技和经济发展都处于领先地位,成为当时东北亚地区最强盛的政权。
然而,随着隋文帝杨坚统一了中原,隋朝与高句丽之间的摩擦开始加剧。隋朝强大后,高句丽在表面上保持对隋朝的臣服,但实际上却不断做出挑衅行为,甚至暗中支持北齐的残余势力复国,对抗隋朝。隋朝统一后,虽然高句丽表面上承认隋朝的统治,但实际并不安分,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军事行动,这让隋朝的皇帝们深感威胁。
隋炀帝杨广的北巡,更加加剧了与高句丽的矛盾。隋朝曾通过击败突厥来增强其在北方的统治,但高句丽却试图拉拢突厥人,致使杨广愤怒不已,威胁高句丽国王立即朝拜,否则就带领突厥联军一举消灭它。高句丽国王的回应是不屑一顾,这直接导致了杨广发起了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尽管隋军在一开始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过度消耗和资源不足,最终未能彻底征服高句丽。高句丽的顽强抵抗,使得隋炀帝的雄心壮志没有得到实现。
尽管隋朝灭亡,但高句丽在与隋朝和唐朝的多次战争中,逐渐消耗了大量国力,最终在唐高宗时期彻底灭亡。唐朝在征服高句丽后,为了恢复其在东北亚的霸权,再次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打击,最终将高句丽一举消灭。高句丽的灭亡标志着中原王朝完全恢复了对东北亚的控制。
高句丽之所以长期成为中原王朝的敌人,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两个强盛政权在东北亚的霸权争夺。高句丽对其周边各民族的过度奴役,导致这些民族纷纷转向中原,而高句丽则试图以武力维护其统治地位。其次,高句丽的强大军事实力,始终是对中原政权的重大军事威胁。高句丽的崛起,使得中原王朝无法忽视它的存在,特别是当隋朝崛起后,双方的军事冲突愈发激烈。最后,灭掉高句丽对于帝王业的完成有着重要意义。高句丽控制的土地,曾是中原的传统领土,尤其是在汉朝、晋朝时期,东北亚的许多地区都归属于中原的统治。
从隋朝到唐朝,虽然在军事上存在着诸多波折,但最终的结果是高句丽彻底灭亡,东北亚的政治格局再次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于隋唐两代帝王来说,灭高句丽不仅是恢复领土的一种方式,也是他们完成大一统、实现帝王业的重要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