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哔哩哔哩和抖音等热门视频平台上,流传着许多关于希特勒的激情混剪片段。其中有一幕极为震撼:希特勒在演讲时歇斯底里地质问台下群众,“你们知道一块面包要多少钱吗?25万马克,连车都装不下。”这段慷慨激昂的演讲瞬间点燃了德国民众的热情与怒火,激励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希特勒上台后,推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成功引领德国摆脱了一战后的阴霾,并逐步走出当时席卷全球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萧条。短短几年内,德国不仅脱离了经济困境,还跃升为当时全球第二大工业强国。
那么,希特勒究竟采取了哪些手段,才能在三年内实现如此惊人的经济复苏?简而言之,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邻居种粮我造枪,邻居就是我的粮仓。”然而,这句话仅是对希特勒上台及其经济政策的一个极为粗略的总结,远不足以全面反映他复杂的政策体系和战略布局。
如果仅凭这句话,哪怕身处希特勒的地位,也难以复制他的成就。理解希特勒的经济思想,首先必须回顾他上台前德国所处的困境,以及那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对德国造成的深远影响。
一战结束后,德国战败,专制帝国崩溃,1918年11月,魏玛共和国宣告成立,成为德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作为战败国,德国被迫签订了极为苛刻的《凡尔赛条约》。这份条约不仅是政治上的清算,更在德国人看来是丧失国家尊严的耻辱。
《凡尔赛条约》强制德国割让大量国土,其巨额战争赔款也被普遍认为极不合理。魏玛共和国成立伊始,就面临着经济和政治的双重严峻挑战。此外,德国丰富的煤炭资源被法国和比利时根据条约占领,这进一步加重了德国偿还赔款的压力。
面对这样的困境,魏玛政府着手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首先,他们试图改革旧有货币体系,否定早期消极的赔款偿还策略。当时为了偿付赔款,政府大量印钞,导致马克币值急剧贬值,通货膨胀失控,甚至赔款数额随着货币贬值而不断扩大。
魏玛政府通过一系列通货膨胀控制措施,逐步修补了经济漏洞;同时,采取军事管制手段镇压极端武装暴动,使德国进入了长达20年的相对稳定和发展期。此外,魏玛政府还大量向国外借贷,尤其是美国的贷款,促使经济短暂复苏,这就是著名的“道威斯计划”。然而,这种依赖外债的模式,也为后来的经济危机埋下隐患。
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大萧条,危机迅速波及全球资本主义国家。由于依赖美国贷款,德国经济遭受重创。美国为了自救,迅速收回对德贷款,导致德国失业率激增,失业人数一年内飙升至300万。
尽管如此,魏玛共和国本身拥有较为健全的社会福利制度,德国自豪地宣称自己是世界上最自由和民主的国家。政府设立了失业保险局,筹备了80万人份的常年失业保障基金和60万人份的紧急失业保障基金,力图保障社会稳定。
然而,魏玛体制过于民主化,带来了制度上的弊端。国会和总统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总统有权颁布紧急法令,国会则有权否决。两者若因利益冲突而僵持不下,国家陷入政策真空,无法有效应对危机。
加之,通货膨胀的阴影和赔偿压力令经济雪上加霜,魏玛政府通过控制通胀措施,反而加剧了失业,推动了大萧条的恶化。国会与总统的矛盾导致关键的经济政策无法实施,德国社会陷入极度困顿。
民众的生活日益艰难,为希特勒的上台提供了充足的土壤。魏玛体制的高度民主虽然保障了政治多元,但也让纳粹党有机会在国会中逐渐壮大,夺取优势。此时的魏玛共和国应该齐心协力,抗击经济危机,但各方利益集团的博弈让国家陷入无尽的政治僵局。
希特勒上台后,首先削弱了总统与国会的权力,将权力高度集中,最终确立了元首一人独裁的统治。虽然从现代视角看,这种专制是一种倒退,但在当时混乱不堪的德国,这种强人政治成为唯一能够解决危机的方案。
希特勒拥有极强的个人魅力,能够轻易赢得民众支持,形成良性循环。民众支持促使纳粹党各项政策得以顺利实施,而政策的成功又进一步提升了希特勒的支持率。
此外,魏玛政府面对赔款和割地问题态度软弱,激发了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希特勒借助“适者生存”的达尔文主义理念,进一步激发了德国民族主义热情。他极力污名化民主共和,认为这种制度削弱了民族斗志,因此其独裁统治不仅无人反抗,反而获得了近乎狂热的支持。
希特勒兑现了他上台前的许多承诺,证明其所谓的“德国经济奇迹”背后,实则是通过专制独裁集中全国力量抗击经济危机。专制并非全部,但却是希特勒成功的关键之一。
除了专制,希特勒的另一大策略是国家对经济的强力干预,同时维护私有制。魏玛时期的德国是资本主义温和派与左派势力妥协的产物,这种背景影响了纳粹经济政策。
希特勒一方面保护资本家利益,另一方面强调提高工人就业率。尽管自称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但实际上并不真正支持社会主义,而是在原则上反对自由主义。这种思想根植于德国工业化较晚的历史阶段。
为了实现赶超英法的工业化,德国形成了一套独特经济理论,强调国家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认为发展经济是为了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从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
这种思想融合了凯恩斯主义、萨缪尔森等经济学家的理论,为纳粹经济政策提供理论支持。配合专制统治,纳粹动员大量工人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提升工业产能,同时有效缓解失业。
希特勒还大量向国外借款,补充资金缺口,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第三个关键手段是纳粹的军国主义政策。德国工业能力的大幅提升激发了民族自信和民族主义情绪,希特勒不得不诉诸对外战争,作为其政策的最终落脚点。
民族主义在这里成为双刃剑,既是动员力量的工具,也成为过剩产能和外债的出口。战争对外扩张既是经济的需要,也是资本积累的手段。
希特勒利用国内工人建设公共设施榨取剩余价值,同时通过迫害犹太人制造民族主义假想敌,也为了清洗犹太资本,拯救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
此外,德国不断利用占领地作为资源和资金的来源,为战争扩张输血。这也正是“邻居种粮我造枪,邻居就是我粮仓”这句话背后的深刻含义。
希特勒的政策让德国军工业飞速发展,失业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对贫困农民提供救济,极力发展农业,建立粮食基地,实现农业自给自足,减少对外依赖。
在希特勒执政的前三年,军事工业投资比例逐年攀升。1933年约占23%,1934年接近50%,1935年达到57%。同期武器装备产量飙升,飞机制造增长22倍,军火产量到1939年已超过英美总和的两倍。
不过,尽管经济表面繁荣,隐患却暗流涌动。希特勒的经济体系以战争为核心,轻工业和民生农业发展停滞甚至畸形,农业自给自足只是为战争服务,缺乏现代化内涵。
德国军事工业的高速发展引起国际警觉,英国最初低估了德国的野心,导致德国逐渐成长为一只战争怪兽。这种以战争为支撑的经济奇迹无法长久,只能以饮鸩止渴的方式延续。
其根本原因有二:一是纳粹军国主义依赖“以战养战”,一旦战争受阻,国内矛盾将爆发。德国民众生活紧缩供养前线,如果战争失败,无法通过掠夺补偿损失,资金链断裂不可避免。
纳粹德国前期战绩辉煌,但在苏联遭遇持久消耗战,国内矛盾日益激化,危机逐步积累,最终面临崩溃边缘。这与历史上日本持久战的困境异曲同工。
二是独裁体制限制了经济活力,纳粹德国经济无法持续优化,只能依赖民族主义维系。德国缺乏美国、苏联那样的战略纵深和资源储备,军事生产能力受限,希特勒只能速战速决。
速战速决只适用于领土小、潜力尚未开发的国家,面对强敌和持久战无能为力。
总结希特勒上台前后德国的经济变革及全球政治格局,我们发现西方对二战的反思往往停留于民族主义的表面叙事,将一切归咎于纳粹极端排外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却忽视了背后深层的经济根源。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看,德国发动二战几乎是历史的必然。战争赔款令德国经济举步维艰,激化民族主义和右派势力,为纳粹崛起铺平道路。
国际社会对共产主义等左翼势力的压制,也逼迫纳粹德国走上独裁军国主义道路,民主共和体制无从施展。
这并非西方世界愚昧,而是他们有意回避对帝国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体制弊端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