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始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与幸福生活而不懈努力,致力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两条重要道路。
首先,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是毛主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进行中国化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条道路。尽管在这条道路上曾遭遇“左倾”和“右倾”的机会主义干扰,直到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毛主席的执行路线才得以最终确认。因此,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在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成功地推翻了压迫人们的三座大山,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奠定了新中国的基础。
其次,消灭三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是毛主席所探索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解放后,广大农民如愿分到了土地和房屋,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美好愿景。然而,就长期来看,个体经营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贫富差距的重新出现。毛主席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的社会主义集体化之路。其目标在于提升农村的生产力,使农村逐步融入工业化进程,推动城镇化发展。最终实现的目标是通过全面发展人民公社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逐步消除城乡、工农及体力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并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的富裕之路。
自1960年代起,人民公社时期便开始了社办企业的创立。据统计,直至1978年,全国共成立了约80万个社办企业。与此同时,农业机械如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和脱粒机也逐步在农村推广应用。随着农村生产力的不断提升,那时的人民公社社办企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到了1983年,人民公社解体时,全国社办企业的数量已经发展到了134万个。
1978年冬天,小岗村的十八位农民拉开了分田单干的序幕,从而导致全国各地的人民公社相继土崩瓦解。1981年,南街村人民公社也经历了类似的命运,集体经济制度土崩瓦解,村内的土地、房屋、牲畜及农具等资源都被分给了个人,甚至村里的粉厂、砖瓦厂也被承包给了私人经营。
南街村在分田单干后的境况如何呢?结果发现,分田单干并未促进南街村的经济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反而有所下降,甚至比分田前还要糟糕。恶劣的经济环境导致大量劳动力流失,许多村民不得不外出打工,四处奔波谋生,造成了连绵不绝的怨声。
为了顺应民众的呼声,1984年,在支部书记王宏斌的带领下,南街村决定重新回归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道路,收回了被分割的耕地和社办企业。同时,村里还恢复了学习《毛选》和《毛主席语录》,唱革命歌曲等政治活动,积极宣传共产主义理想和毛泽东思想。此后,南街村的村民们不仅工作热情高涨,精神状态也焕然一新。
在重新投身于集体经济后,南街村的村民齐心协力,经过几十年的辛勤奋斗,经济实现了飞跃性的发展。1997年7月31日,南街村正式成立了南街村集团有限公司。这家集团公司成功实现了生产、供应、销售的一条龙服务,成为集农业、工业和贸易为一体的集体性质的大型企业。南街村集团专注于粮食深加工,生产各类方便食品,产业链覆盖食品、饮料、酒类、印刷、包装、医药、工艺品雕刻和旅游等多个领域。目前,产品种类高达15大类,近200个品种,旗下企业达到28个,资产总额已达279186万元,年产值接近150000万元。
如今,南街村的村民享有多项免费福利,包括住房、医疗、教育以至水、电、气、面粉及节假日的食品等,生活中没有经济负担,也没有后顾之忧。村民们过着安稳的生活,社会秩序井然。
南街村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有不少人对其表示赞许和羡慕,但也有一些人出于各种原因对其进行抹黑,常常提到南街村“负债累累”的说法。然而,具备金融常识的人都清楚,银行本身为了盈利,会在放贷前进行深入调查,以确保借款人有偿还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还款能力,银行根本不会贷给他钱。在现实经济中,贷款和负债是一个普遍现象,不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都是如此。例如,许多人能否买得起房子,不得不依靠房贷,同样这也是一种负债,但只要有稳定的月收入和有效的抵押,银行才会把贷款发给他们,否则则是无法得到贷款的。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南街村从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到分田单干的个体经营,再到重新回归集体经济;从村民被迫外出谋生、怨声载道,到如今经济实现高速发展、村民安居乐业,这一历程充分印证了毛主席关于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设想!
(篇幅有限,下篇将继续讨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以免错过后续内容。)
(欢迎大家浏览我头条主页上关于南街村、周家庄、大寨和小岗村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