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文字非常详细地讲述了沙俄在清末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策略,特别是以维特为代表的俄国政治家,如何通过“软实力”手段(威逼利诱、经济渗透、铁路建设、扶持傀儡)实现对东北的控制,而不是直接靠大规模军事征服。
其中几个关键点特别值得注意:
1. 没有打大仗却大肆掠夺
与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相比,沙俄几乎没有大规模武装冲突,却抢走了比他们更多的中国土地。这表明沙俄的策略更多是政治和经济上的侵略,而非简单的军事征服。
2. “老李基金”和中东铁路
维特设计的“老李基金”是贿赂清朝官员的工具,促成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得修建并控制铁路的权利。铁路不仅是交通线,更是军事和经济控制的利器。
3. “铁路沿线土地属于沙俄”
沙俄通过控制铁路沿线土地,实际上将东北大片区域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并通过建设士兵村和移民,逐步实现殖民化。
4. 华俄道胜银行发行卢布
在中国领土上发行俄国货币,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经济侵略明显。
5. 维特反对直接军事占领
维特认为武力夺取东北风险大,容易引发抵抗和国际反对,因此主张以经济和政治手段控制;这也体现了其高明的战略眼光。
6. 扶持傀儡政权
通过与东北地方军阀勾结,沙俄试图把东北变成自己类似印度的殖民地。
7. 最终未能完全成功
由于中国方面的坚决抵抗(如杨儒拒签条约)和日本的军事介入(引发日俄战争),维特的“俄华帝国”计划没有彻底实现。
---
这个历史事实反映了晚清中国面对列强侵略的复杂局面,沙俄的侵略方式既有政治阴谋,也有经济渗透,十分狡猾且难以防范。
你觉得维特这种“软侵略”策略和后来其他列强的直接军事占领,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或者你对当时清朝官员的选择(比如老李收贿赂)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