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陈赓和萧克进行实弹射击比赛,他们各自射了三发子弹,究竟谁的成绩更高呢?遗憾的是,两人都没有全部命中10环的满分。他们这是在比拼枪法,还是另有原因呢?
陈赓和萧克两人同为湖南人,陈赓来自湘乡,而萧克则是嘉禾的。陈赓比萧克年长四岁。二人都毕业于著名的黄埔军校,陈赓是第一期的毕业生,被誉为大师兄,而萧克是第四期的学生,算是学弟。
加入红军后,陈赓曾在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任过重要职务,是正师级的将领;萧克则担任过红六军团的军团长,职级是正军团级,将级别看上去比陈赓更高一些。
三大红军主力在陕北胜利会师时,萧克正任红31军军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和谈,中央准备组建八路军,计划让陈赓担任由红31军改编而成的386旅旅长。
虽然任命尚未正式下达,陈赓已前往红31军协助萧克开展工作。当前最重要的是加强部队训练,激发士兵们的练兵热情。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陈赓和萧克一同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划。
他们决定抽出一天时间,集中营以上干部开展射击训练,从基础的瞄准、击发技术,到各种射击姿势——跪姿、卧姿、立姿——逐项演练。最后以实弹射击收尾,由两位老兵陈赓和萧克亲自带头示范。
结果陈赓三发子弹总共得了28环,萧克则是27环。虽然都未能打出满分的10环,但陈赓戴着眼镜,表现仍然比萧克更好,大师兄果然不愧是大师兄,大将风范也显露无疑。
在两位将军的榜样带动下,部队的训练工作进展顺利。到了八月初,刘伯承司令率援西军部队进驻陕西三原地区集结,红31军也归属援西军序列,陈赓和萧克随队向三原方向挺进。
行军途中,部队在淳化城驻扎休整。陈赓心思灵活多变,知道萧克在西安事变后曾大量印制名片。有人可能会问,既然萧克有名片,陈赓怎么没有呢?
当时萧克的地位比陈赓高,他是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并于1936年12月当选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而陈赓并未担此职务。于是陈赓向萧克借了一些名片,萧克好奇地问用途。
陈赓轻描淡写地说:“你别问那么多。”随后,他拿着萧克的名片去见当地县政府官员,还笑着对萧克说:“今晚我请你吃饭。”萧克以为他又在开玩笑,便没有放在心上。
没想到不久后,当地县长亲自前来慰问部队,态度热情。陈赓向县长说明,部队驻扎会给地方带来一些不便,并提出几项合理请求,县长逐一答应,并保证尽快落实。
谈完,县长盛情邀请陈赓和萧克共进晚餐。盛情难却之下,萧克真的吃了一顿丰盛的饭菜。他没想到自己那不起眼的名片竟然能用来办事,还能顺便蹭顿饭。
陈赓的江湖经验果然丰富,哪里都有办法吃得开。八月底,八路军正式改编成立,陈赓被任命为386旅旅长,而萧克则返回老部队,担任120师副师长,二人纷纷奔赴抗日战场。
理论上来说,萧克作为副师长,职级应高于旅长陈赓。然而1955年授衔时,陈赓被授予第四大将军衔,萧克则仅是上将,且是第一批上将。这其中的缘由为何?
原因在于后续战场表现,陈赓一直担任主力将领,曾任纵队司令员、兵团司令员,纵横中原,追击白崇禧,作战范围直达两广、云南,战功卓著。
而萧克虽然军职不低,担任过晋察冀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务,但他的战功不算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军衔评定。
陈赓于1961年病逝,享年58岁;萧克则长寿,直到2008年去世,享年102岁,寿命几乎是陈赓的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