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占黑龙江流域,夺旅顺口,瓜分波兰,沙俄、苏联对领土的态度一致
迪丽瓦拉
2025-09-22 15:32:13
0

从沙俄的 “黄俄罗斯计划” 到苏联的 “势力范围划分”,尽管意识形态与国家名称更迭,但其对领土的贪婪与扩张逻辑,始终如一条隐秘的红线,贯穿于近代以来的历史脉络。黑龙江流域的蚕食、旅顺口的争夺、波兰的数次被瓜分,三个横跨欧亚的案例,清晰揭示了这种延续性 —— 扩张不是某个时代的偶然,而是深植于其地缘战略中的必然。

一、黑龙江流域:从 “条约陷阱” 到 “军事控制”,贪婪一脉相承

17 世纪的西伯利亚寒流中,沙俄哥萨克骑兵踩着结冰的黑龙江,第一次看到这片黑土地时,眼里就写满了占有欲。彼时清朝国力尚强,1689 年《尼布楚条约》暂时划定边界,但沙俄的官方档案里,始终把黑龙江以北称为 “未划定的潜在领土”。

19 世纪的清朝内忧外患,成了沙俄的 “机会窗口”。1858 年《瑷珲条约》,沙俄以 “调停第二次鸦片战争” 为诱饵,逼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下不平等条约,60 万平方公里土地 “划归俄国”;1860 年《北京条约》,又以 “承认英法条约” 为条件,割走乌苏里江以东 40 万平方公里 —— 这 100 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三个日本,沙俄几乎没费一枪一弹,就靠 “外交欺诈” 收入囊中。当时沙俄外交大臣戈尔恰科夫在奏折里直言:“清国的软弱,是我们最好的武器。”

苏联成立后,并未否定这份 “遗产”,反而用更直接的军事手段强化控制。1929 年中东铁路事件,苏联以 “保护侨民” 为由出兵中国东北,占领满洲里、海拉尔等地,迫使中国承认中苏共管铁路;1945 年二战末期,苏联以 “对日作战” 为条件,通过《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获得旅顺口驻军权、大连港使用权,实则将黑龙江流域纳入势力范围。斯大林曾对部下说:“远东的出海口,是沙俄没完成的事业,我们必须完成。”

从沙俄的 “条约割占” 到苏联的 “军事控制”,手段虽变,目标始终如一:将黑龙江流域变为 “远东安全屏障” 与资源基地。这片土地的森林、矿产、出海口,始终是其地缘战略的核心诉求。

二、旅顺口:从 “租借地” 到 “海军基地”,战略野心不变

旅顺口的深水良港,像一颗钉子,钉在渤海湾的咽喉处。沙俄与苏联都清楚:控制这里,就能扼住中国东北与华北的海上通道。

1898 年,沙俄刚在甲午战争后 “干涉还辽”(逼迫日本归还辽东半岛),转头就逼迫清朝签订《旅大租借条约》,以 “保护中国免受日本侵略” 为名,将旅顺口、大连湾划为 “租借地”,租期 25 年。他们在这里修建军港、堡垒、铁路,把旅顺口打造成 “远东第一要塞”,甚至计划将其作为太平洋舰队母港。当时的沙俄海军大臣说:“有了旅顺口,我们的军舰就能在黄海自由游弋。”

1904 年日俄战争中,沙俄丢失旅顺口,但从未放弃觊觎。1945 年,苏联红军以 “消灭日本关东军” 为名进军东北,第一时间抢占旅顺口,随后通过《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将其定为 “中苏共同使用的海军基地”,实则由苏联单独掌控。直到 1955 年撤军前,旅顺口的军舰、弹药库、雷达站,全由苏联海军管理 —— 这与沙俄时期的 “租借地” 本质无异,都是将战略要地变为 “势力范围的支点”。

无论是沙俄的 “租借” 还是苏联的 “共同使用”,都绕不开一个核心:旅顺口是控制远东海域的 “钥匙”。这种对战略支点的执着,贯穿于两者的扩张逻辑中。

三、瓜分波兰:从 “三国分赃” 到 “苏德密约”,扩张逻辑延续

波兰的地理位置,注定成为沙俄与苏联向西扩张的 “垫脚石”。这个夹在俄德之间的国家,历史上三次被瓜分,两次与沙俄 / 苏联直接相关,且手法如出一辙 —— 联合强邻、趁火打劫。

18 世纪末,波兰立陶宛联邦衰落,沙俄抓住机会,联合普鲁士、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1772 年、1793 年、1795 年)。其中 1795 年第三次瓜分,沙俄独吞了波兰东部 46 万平方公里土地,包括今天的白俄罗斯、乌克兰西部,直接将边界推进至中欧。当时的沙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说:“波兰不应该存在,它挡住了我们通往欧洲的路。”

1939 年,苏联的做法与沙俄如出一辙。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附加议定书里,苏联与纳粹德国划定 “势力范围”,波兰东部被划为苏联 “利益区”。同年 9 月,德国从西、苏联从东同时出兵,16 天后波兰亡国,苏联占领其东部 20 万平方公里土地,将边界向西推进 200 公里。战后,苏联又通过《雅尔塔协定》,将波兰东部土地 “合法化”,同时把德国东部部分地区划给波兰作为 “补偿”—— 这种 “以邻为壑” 的边界调整,与沙俄瓜分波兰的逻辑完全一致:通过削弱邻国,扩大自身地缘安全空间。

沙俄靠 “联合分赃”,苏联靠 “秘密协议”,本质都是将波兰视为 “地缘缓冲带”,通过控制其领土,实现对东欧的影响力渗透。

四、一脉相承的扩张基因:目标、手段与代价

沙俄与苏联在领土问题上的一致性,远不止于三个案例,更体现在深层逻辑中:

  • 扩张是 “国家生存本能”:无论是沙俄的 “东进西扩”,还是苏联的 “势力范围构建”,都将领土扩张视为提升国家安全与国际地位的核心手段。沙俄通过占领中亚、远东成为 “世界最大陆权国家”,苏联则通过控制东欧、远东成为 “超级大国”,领土规模直接支撑了其地缘影响力。
  • 手段灵活且 “实用主义”:沙俄擅长用 “不平等条约” 包装掠夺(如《瑷珲条约》《北京条约》),苏联则善用 “意识形态外衣” 掩盖扩张(如 “解放被压迫民族”“共同防御”);两者都不排斥军事手段,从沙俄的哥萨克征服,到苏联的红军占领,武力始终是最后的 “底牌”。

  • 战略聚焦 “关键节点”:黑龙江流域(远东资源与出海口)、旅顺口(渤海湾控制权)、波兰(东欧地缘枢纽),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支点”。沙俄与苏联的扩张从不盲目,而是精准锁定能提升自身地缘优势的关键领土。
  • 代价是 “邻国信任危机”:这种扩张模式,直接导致沙俄 / 苏联与周边国家的长期紧张。中国对东北失地的记忆、波兰对 “被瓜分” 的创伤、东欧国家对苏联 “霸权” 的警惕,本质上都是这种扩张逻辑的后遗症。

从沙俄的双头鹰徽章到苏联的镰刀锤子旗,国家符号变了,但对领土的贪婪与扩张的执念,始终是其历史的底色。黑龙江流域的 100 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旅顺口的数次易手、波兰的三次被瓜分,不过是这种底色上最显眼的几笔。这种一致性提醒我们:地缘战略的延续性,往往比意识形态的差异更能决定一个国家的行为逻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为... 张仪是秦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丞相之一,他提出的“连横”和“弱楚”战略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虽然...
原创 当... 宋朝的建立发生在“五代十国”那一动荡的年代,赵匡胤虽然建立了这个强大的王朝,但遗憾的是,他仅活了50...
原创 正... 安乐公主李裹儿被誉为“光艳动天下”,她是大唐历史上最为张扬的公主之一。在神龙政变之后,唐中宗李显重新...
原创 关... 大家好,我是黑白三国。 演义里,单挑是最受读者喜欢的讨论点之一。 除了正面对决,措手不及,还有一种打...
原创 琉... 文、编辑|诺斯罗普的笔记 琉球,不属于日本! 从历史层面讲,琉球是独立王国,日本吞并琉球属于侵略行为...
原创 太... 1864年,李秀成在被清军俘获后,在监狱里写下了数万字的自述,提出了十条关于太平天国复兴的建议。同时...
原创 国... 钟松,黄埔二期,胡宗南的心头宝。掌着整编第36军,说是军队,其实像个独立王国。擅自变阵、专打奇招,路...
原创 北... 557年正月初一,这一天不仅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还标志着一个朝代的更替。西魏的权臣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
原创 周... 从皇帝的角度来看,周亚夫犯了几个非常严重的错误: 1、用兵权压制皇权 《史记 绛侯周勃世家》记载了...
原创 从... 公元前600年,希腊哲人米利都的泰勒斯在自家小屋里逗猫。当他用琥珀摩擦猫毛时,惊讶地发现那块琥珀竟能...
原创 原...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历史上一个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事件,甚至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也深远。这场政变不仅震动了...
原创 大... 当年大禹带领人民平定水患后,根据山川的走势和江河的脉络,将天下分为九个大区,分别是冀、兖、青、徐、扬...
原创 玄... 唐朝初年这场“玄武门之变”,很多人以为是李世民单纯的“弑兄逼父”。 但问题是,李渊好歹是开国皇帝,...
原创 超... 上海这座城市,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中隐藏着数量不小的日本人群体,他们不是来旅游...
原创 2... 731遗址的阴风似乎在不断哀嚎,通道里发出嗡嗡的声音;那把曾经用来切割人体的锯骨刀依然泛着银光,刀面...
原创 曹... 有人说:“亲戚,是在某些场合不得不出现的人。” 也有人说:“富贵时,亲戚围绕;贫贱时,亲戚远离。”...
原创 精... 唐朝的军队曾经横扫四方,威震敌国,但在安禄山的叛乱中却败给了叛军。为什么唐朝曾经精锐的部队,在野战中...
原创 刘... 吕后曾经邀请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太子刘盈,这个故事表面上看很合理,但实际上根本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商山四...
原创 清... 公元1644年,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
原创 清... 清朝时期,长白山下的乌拉衙门负责将贡品送到皇帝的面前。然而,有一位新上任的总管在送红蘑贡品时,差点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