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占黑龙江流域,夺旅顺口,瓜分波兰,沙俄、苏联对领土的态度一致
迪丽瓦拉
2025-09-22 15:32:13
0

从沙俄的 “黄俄罗斯计划” 到苏联的 “势力范围划分”,尽管意识形态与国家名称更迭,但其对领土的贪婪与扩张逻辑,始终如一条隐秘的红线,贯穿于近代以来的历史脉络。黑龙江流域的蚕食、旅顺口的争夺、波兰的数次被瓜分,三个横跨欧亚的案例,清晰揭示了这种延续性 —— 扩张不是某个时代的偶然,而是深植于其地缘战略中的必然。

一、黑龙江流域:从 “条约陷阱” 到 “军事控制”,贪婪一脉相承

17 世纪的西伯利亚寒流中,沙俄哥萨克骑兵踩着结冰的黑龙江,第一次看到这片黑土地时,眼里就写满了占有欲。彼时清朝国力尚强,1689 年《尼布楚条约》暂时划定边界,但沙俄的官方档案里,始终把黑龙江以北称为 “未划定的潜在领土”。

19 世纪的清朝内忧外患,成了沙俄的 “机会窗口”。1858 年《瑷珲条约》,沙俄以 “调停第二次鸦片战争” 为诱饵,逼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下不平等条约,60 万平方公里土地 “划归俄国”;1860 年《北京条约》,又以 “承认英法条约” 为条件,割走乌苏里江以东 40 万平方公里 —— 这 100 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三个日本,沙俄几乎没费一枪一弹,就靠 “外交欺诈” 收入囊中。当时沙俄外交大臣戈尔恰科夫在奏折里直言:“清国的软弱,是我们最好的武器。”

苏联成立后,并未否定这份 “遗产”,反而用更直接的军事手段强化控制。1929 年中东铁路事件,苏联以 “保护侨民” 为由出兵中国东北,占领满洲里、海拉尔等地,迫使中国承认中苏共管铁路;1945 年二战末期,苏联以 “对日作战” 为条件,通过《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获得旅顺口驻军权、大连港使用权,实则将黑龙江流域纳入势力范围。斯大林曾对部下说:“远东的出海口,是沙俄没完成的事业,我们必须完成。”

从沙俄的 “条约割占” 到苏联的 “军事控制”,手段虽变,目标始终如一:将黑龙江流域变为 “远东安全屏障” 与资源基地。这片土地的森林、矿产、出海口,始终是其地缘战略的核心诉求。

二、旅顺口:从 “租借地” 到 “海军基地”,战略野心不变

旅顺口的深水良港,像一颗钉子,钉在渤海湾的咽喉处。沙俄与苏联都清楚:控制这里,就能扼住中国东北与华北的海上通道。

1898 年,沙俄刚在甲午战争后 “干涉还辽”(逼迫日本归还辽东半岛),转头就逼迫清朝签订《旅大租借条约》,以 “保护中国免受日本侵略” 为名,将旅顺口、大连湾划为 “租借地”,租期 25 年。他们在这里修建军港、堡垒、铁路,把旅顺口打造成 “远东第一要塞”,甚至计划将其作为太平洋舰队母港。当时的沙俄海军大臣说:“有了旅顺口,我们的军舰就能在黄海自由游弋。”

1904 年日俄战争中,沙俄丢失旅顺口,但从未放弃觊觎。1945 年,苏联红军以 “消灭日本关东军” 为名进军东北,第一时间抢占旅顺口,随后通过《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将其定为 “中苏共同使用的海军基地”,实则由苏联单独掌控。直到 1955 年撤军前,旅顺口的军舰、弹药库、雷达站,全由苏联海军管理 —— 这与沙俄时期的 “租借地” 本质无异,都是将战略要地变为 “势力范围的支点”。

无论是沙俄的 “租借” 还是苏联的 “共同使用”,都绕不开一个核心:旅顺口是控制远东海域的 “钥匙”。这种对战略支点的执着,贯穿于两者的扩张逻辑中。

三、瓜分波兰:从 “三国分赃” 到 “苏德密约”,扩张逻辑延续

波兰的地理位置,注定成为沙俄与苏联向西扩张的 “垫脚石”。这个夹在俄德之间的国家,历史上三次被瓜分,两次与沙俄 / 苏联直接相关,且手法如出一辙 —— 联合强邻、趁火打劫。

18 世纪末,波兰立陶宛联邦衰落,沙俄抓住机会,联合普鲁士、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1772 年、1793 年、1795 年)。其中 1795 年第三次瓜分,沙俄独吞了波兰东部 46 万平方公里土地,包括今天的白俄罗斯、乌克兰西部,直接将边界推进至中欧。当时的沙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说:“波兰不应该存在,它挡住了我们通往欧洲的路。”

1939 年,苏联的做法与沙俄如出一辙。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附加议定书里,苏联与纳粹德国划定 “势力范围”,波兰东部被划为苏联 “利益区”。同年 9 月,德国从西、苏联从东同时出兵,16 天后波兰亡国,苏联占领其东部 20 万平方公里土地,将边界向西推进 200 公里。战后,苏联又通过《雅尔塔协定》,将波兰东部土地 “合法化”,同时把德国东部部分地区划给波兰作为 “补偿”—— 这种 “以邻为壑” 的边界调整,与沙俄瓜分波兰的逻辑完全一致:通过削弱邻国,扩大自身地缘安全空间。

沙俄靠 “联合分赃”,苏联靠 “秘密协议”,本质都是将波兰视为 “地缘缓冲带”,通过控制其领土,实现对东欧的影响力渗透。

四、一脉相承的扩张基因:目标、手段与代价

沙俄与苏联在领土问题上的一致性,远不止于三个案例,更体现在深层逻辑中:

  • 扩张是 “国家生存本能”:无论是沙俄的 “东进西扩”,还是苏联的 “势力范围构建”,都将领土扩张视为提升国家安全与国际地位的核心手段。沙俄通过占领中亚、远东成为 “世界最大陆权国家”,苏联则通过控制东欧、远东成为 “超级大国”,领土规模直接支撑了其地缘影响力。
  • 手段灵活且 “实用主义”:沙俄擅长用 “不平等条约” 包装掠夺(如《瑷珲条约》《北京条约》),苏联则善用 “意识形态外衣” 掩盖扩张(如 “解放被压迫民族”“共同防御”);两者都不排斥军事手段,从沙俄的哥萨克征服,到苏联的红军占领,武力始终是最后的 “底牌”。

  • 战略聚焦 “关键节点”:黑龙江流域(远东资源与出海口)、旅顺口(渤海湾控制权)、波兰(东欧地缘枢纽),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支点”。沙俄与苏联的扩张从不盲目,而是精准锁定能提升自身地缘优势的关键领土。
  • 代价是 “邻国信任危机”:这种扩张模式,直接导致沙俄 / 苏联与周边国家的长期紧张。中国对东北失地的记忆、波兰对 “被瓜分” 的创伤、东欧国家对苏联 “霸权” 的警惕,本质上都是这种扩张逻辑的后遗症。

从沙俄的双头鹰徽章到苏联的镰刀锤子旗,国家符号变了,但对领土的贪婪与扩张的执念,始终是其历史的底色。黑龙江流域的 100 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旅顺口的数次易手、波兰的三次被瓜分,不过是这种底色上最显眼的几笔。这种一致性提醒我们:地缘战略的延续性,往往比意识形态的差异更能决定一个国家的行为逻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唐... 废后风云:一场震动朝野的权力博弈 永徽六年(公元 655 年)的长安城,一场暗流涌动的政治风暴正在...
原创 曹... 暑期创作大赛 曹雄是明朝中期的一位将领,出生于历史悠久的西安左卫。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弘治末年的时候...
原创 隋... 在隋唐英雄的排名中,李元霸位居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宇文成都。尽管这两位人物出自文学作品,但其中的宇文成...
原创 崇... 为什么开国少将甘祖昌和他的妻子龚全珍受到如此广泛的尊敬和崇拜? 这对夫妇展现了崇高而伟大的品质。甘祖...
原创 反... 作为中国的死敌,日本始终是我们咬牙切齿、难以容忍的存在。 2025年盛夏,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新版《防...
原创 邓...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没有在国内召开,而是在遥远的莫斯科举行。这次大会,不仅是中国...
“屯溪大家说”文化讲堂在新安江... 中新网安徽新闻7月16日电 (程梦君)7月12日上午,“屯溪大家说”文化讲堂第四讲在“映山红号”新安...
原创 如... 欢迎大家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4197期。在1958年,时任总后勤部政委的李聚奎同志,因特殊的贡献,被组...
原创 三... 汉末时期,汉朝经历了董卓之乱后,进入了一个四分五裂、诸侯割据的乱世。随着董卓的垮台,各路诸侯纷纷崛起...
原创 曾... 1393年,蓝玉,这位为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立下赫赫战功,并在北元被扫荡的勇猛将领,却最终被朱元璋下令...
原创 七... 阅读本文之前,诚挚邀请您先点个“关注”,这样方便您随时查看我们带来的优质文章,也便于参与讨论与分享,...
原创 汉...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即位进入第三年之际,闽越族发动大规模进攻,围困了东瓯的都城。东瓯王驺望急切地向...
原创 满... 铁帽子王是清朝制度中的一个特殊爵位,具有世袭罔替的独特性质,获得这个爵位的王子可以享受远超其他亲王的...
原创 民... 上海解放后,陈毅的首要任务便是清剿本地的黑帮势力。在这股黑暗势力中,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被称为上海...
1976年她的墓葬出土,证明不... 1976年,在中国河南安阳,妇好的墓葬被发掘出来。 妇好是商朝国王武丁的妃子之一,但别以为她只是个普...
原创 刘... 公元221年7月,刘备率领蜀汉的精锐部队,义无反顾地向东吴发动进攻,为了替被杀害的义兄关羽复仇。军队...
原创 玄... 说起唐朝那阵子的事儿,玄武门那场变故,可真是像往平静的湖面扔了块大石头,一下子就把整个宫廷的权力格局...
原创 金...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常常有令读者疑惑的情节。例如那些武功超群的侠客,为什么不直接刺杀敌国的统治者呢?...
原创 浅... 西欧中世纪时期,大致可划分为公元5世纪至15世纪。这一时期见证了社会与政治组织的深刻变革,尤其是封建...
原创 在... 很多看过清朝题材电视剧的人,常常会对剧中早朝时皇帝居高临下训斥大臣的场面不以为然。画面里,大臣们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