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时期,最大的叛徒是谁?答案毫无疑问是中央军区参谋长龚楚。
1934年10月,红军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长征。随着队伍的前进,龚楚和陈毅等人被留在了中央苏区,继续进行艰苦的游击战。然而,在这场严酷的斗争中,龚楚未能经得起考验,最终背叛了革命,投向了敌人。投敌后的龚楚并不满足于做个旁观者,而是想通过捉拿陈毅等人来立功。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龚楚设计了一场陷阱,试图捕捉陈毅等红军领导人,然而,这一计划却未能顺利实施。
某一天,龚楚终于在北山找到了一位红军游击队的大队长——贺敏学,并试图以召开会议的名义诱使他前来。贺敏学带领几名战士爬上山头,最终来到了龚楚设下的天井洞。刚到洞口,苏区后方办事处的主任何长林迎接了他们,并称:“龚参谋长正等着开会呢。”
两旁的守卫只是放贺敏学一个人进入洞内,而其他战士却被严密拦在外面。这一细节立即引起了贺敏学的警觉。当他环顾四周时,看到守卫们个个气色红润,衣着整洁,头发打理得一丝不苟,与红军士兵艰苦朴素的形象截然不同。而且,这些守卫除少数几支长枪外,几乎每个人都佩戴着快枪或驳壳枪。贺敏学深知,红军的日常生活艰苦,士兵们普遍面黄肌瘦,胡子拉碴,衣衫褴褛,哪里会有如此整齐的装备和气质?他顿时意识到,眼前的情况绝非普通的会谈。
随着一股不祥的气息扑面而来,贺敏学更为警觉。他看到这些守卫个个紧张戒备,似乎随时准备迎接战斗,四周弥漫着一种浓烈的杀气。正当此时,龚楚的声音从洞内传来:“贺敏学!”
贺敏学回应道:“龚参谋长,自部队分散后,我们一直在找你。”他的话语中带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警觉。在随后的对话中,贺敏学观察到,龚楚身边的所有人他一个也不认识,且这些人普遍讲广东话。此时,贺敏学心生警惕,给随行的刘矮牯等战士使了个眼色,然后故意说道:“龚参谋长,这么多陌生人来了呀!”
龚楚微微支吾,却很快借口说:“我肚子痛,去方便一下。”这句话令贺敏学更加确信,龚楚这是在传递某种行动的信号。贺敏学毫不迟疑地回答:“我也去小解一下,你们要不要一块去?”说完,他迅速转身,迈步向外走去。然而,洞口的四个男子挡住了他的去路,举起枪口指向他。
面对眼前的局势,贺敏学并未慌乱。他冷静地说道:“自己人,干嘛这么紧张?”说完,他用力推开了两名守卫,随即抽出驳壳枪击倒了剩下的两人。接着,他毫不犹豫地朝山下狂奔。随着身后枪声四起,贺敏学凭借敏捷的身手成功逃脱。
陈毅接到贺敏学和刘矮牯等人带来的龚楚叛变的消息后,立即作出反应,决定转移。然而,龚楚和何长林却并未放弃,开始了对陈毅一行的搜捕。途中,他们遇到了陈毅保卫队的侦察员吴小华。何长林一见吴小华,便故作亲切地表示,龚楚参谋长刚从湘南来,有重要的事情要向陈毅(化名刘同志)传达,企图引诱吴小华带路。
然而,龚楚心中却十分忌惮吴小华的警觉,担心他识破阴谋,于是命令手下缴去了吴小华的驳壳枪。吴小华忍不住质疑道:“红军为何要缴自己人的枪?你们怕不是反动派吧?”为了消除吴小华的疑虑,龚楚下令将枪交还给吴小华,但手下给他的是一支死去的游击队一队长的枪,吴小华一眼便认出这把枪。
当他们即将接近陈毅的营地时,吴小华故意提醒道:“指挥部外围有重兵把守,几挺机枪守着哨位,见到人多了,哨兵会开枪的。”这一番话让龚楚一行不得不在距离营地百米外停下,龚楚指示吴小华先行报告。
然而,吴小华一到哨位,便立即高声喊道:“他们是反革命!”随即,哨兵立即开枪警告。陈毅等人迅速做出反应,带领指挥机关和警卫战士转移,向山后及油山方向撤离。
龚楚费尽心机,始终未能捉住陈毅。而陈毅在事后提到此事时曾感慨道:“如果没有贺敏学和吴小华,我的脑袋早就被龚楚这个叛徒取走了。”这段历史不仅展示了龚楚的背叛,也让人看到了红军同志在生死关头的智慧与勇气。
《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中详细记录了这一事件和陈毅在南方游击战中的种种经历,该书在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后迅速成为畅销书,曾一度位居中国军事畅销书榜单的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