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动荡复杂的阶段之一。虽然蒋介石表面上担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拥有领导全国的名义权力,但实际上,他并未真正掌控整个国家的实权。
当时的军阀如阎锡山、刘湘、李宗仁、冯玉祥等,表面上虽宣称归顺于蒋介石,但他们之间不过是维持一种脆弱的表面和平,实际上彼此心存戒备。简而言之,这些军阀多数时候只是“懒得再打仗”,因此才保持暂时的和睦。
蒋介石在易帜后依旧难以完全驾驭这些地方军阀,反而有时被他们牵制。权力争夺使得这些军阀之间频频上演民国版的“宫廷斗争”,表面风平浪静,背后却充满了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令人叹为观止。
在众多军阀中,最令蒋介石头疼的当属刘湘。与其他军阀相比,刘湘手握一支强大的川军,再加上他性格火爆的妻子周玉书,这对组合成了蒋介石难以轻视的“硬核武器”。
蒋介石一生中最头疼的事情之一,便是“女人闹事”,特别是在公众场合。作为一个传统的男性,蒋介石骨子里坚持男子汉应当维持面子和威严,不容许女性在公开场合指责男人,也不赞成男人在公众面前为难女人。
但他自己却屡次因为这种传统观念吃尽苦头。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曾多次当众指责他,而刘湘的夫人周玉书也曾在公开场合令他难堪。面对周玉书,蒋介石避之唯恐不及,苦不堪言。
有人不禁要问,汪精卫与蒋介石多次发生摩擦,陈璧君指责蒋介石情有可原,那么周玉书为何也对蒋介石如此激烈?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这还得从周玉书的丈夫刘湘说起。刘湘不同于一般军阀,他是一位正统的书生出身。
1904年,刘湘考入大邑县立高等小学堂,毕业后又赴雅安应考,成功进入四川武备学堂陆军弁目队。1907年4月,他进入四川陆军讲习所,开始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军旅生涯。
他一路顺利晋升,辛亥革命时期已升至少校军衔。尽管晋升迅速,刘湘也曾犯过不少糊涂事。
早期他追随孙中山参加讨袁军,失败后转而接受周骏的力保,成为铜梁、璧山、大足清乡分司令,开始镇压革命党,协助袁世凯巩固权力。
学堂教育令他坚信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因此他所做的一切多以维护袁世凯利益为准绳。
在四川宣布独立时,他与蔡锷领导的护国军会攻泸州,刘湘扣押驻扎泸州的队伍,破坏了革命军的里应外合计划,因此获袁世凯嘉奖,曾一时风光无限。
然而,好景不长,袁世凯称帝失败,激起众怒,中国再度陷入混乱。袁世凯去世后,北京政府对四川的控制彻底瓦解。四川当时分为刘存厚与熊克武两派,彼此虽保持表面和平,实则暗潮涌动。
1918年10月30日,熊克武受广州政府任命为四川督军公署,与刘存厚彻底决裂。刘湘因与刘存厚有过节,毅然支持熊克武,使其稳固权力,被称作“四川王”。
然而四川内部军事权力过于分散,始终未能真正安定。民众苦于战乱纷扰,刘湘也心生怜悯,遂与四川第一军和第三军军长商议,决定实现四川自治。
1921年1月8日,刘湘派人刊载公告:“在中华民国合法统一政府尚未成立之前,川省实行完全自治,由省公民意志制定自治根本法,行使一切职权,谋求政治革新,振兴实业,并在南北任何方面决不偏袒任何一方。”
四川由此走上了以川人为主的自治道路。
与张作霖那般怀揣野心不同,刘湘是个踏实守土的人。坐镇四川期间,他很少与人产生纷争,除了抵制北洋政府的任命外,平日对待人和气友善。
他的脾气也被人调侃为“刚好与妻子周玉书阴阳互补”。
说起周玉书,这位军阀夫人可谓传奇。北洋军阀割据时,多数军阀一夫多妻,袁世凯更是有十八个妾室。但刘湘坚守一夫一妻制,全因她。
有人可能以为周玉书是温婉贤淑、美貌动人,才令刘湘专一守护。事实远非如此。
“知书达理,貌美如花”这几个词与周玉书毫无关系。
周玉书的名字是刘湘亲自取的。她原本被称为周氏,没有名字让刘湘觉得别扭,于是取名“玉书”,希望她温柔如玉,文雅如书。
但她火爆的性格远未被这个名字掩盖,她在四川军中以泼辣著称。正是这脾气,使刘湘外出作战时,家中能得以安宁。
她不同于一般官太太,日常不施脂粉,穿着麻布短衣,方便干活。因而曾被送东西的人误认成下人,但她不以为意。刘湘升迁,位高权重,她仍旧穿着粗布短衣,保持朴素本色。
她出身农户,父亲是农民,母亲为裁缝。清末战乱令家境贫困,童年生活清苦。节俭成性,不习惯铺张浪费,也不喜欢有佣人伺候。家中饭菜多由她亲自下厨,衣物自己洗涤。
她对丈夫全心全意,虽丈夫常年征战不顾家,她毫无怨言,只求丈夫别接近年轻女子。或许这源于妻子的合理占有欲,她厌恶那些试图接近丈夫的心怀不轨者。
正因周玉书泼辣的性格,刘湘不敢轻易接触那些“好色”之人。有一次,一名著名“交际花”担任刘湘翻译,周玉书知晓后大发雷霆,摔打刘湘,逼他给出交代。
这让刘湘不敢回家,甚至先派副官探查家中情况。副官回来后,周玉书怒气更甚,副官吓得逃出家门。
周玉书不是无理取闹,她愤怒的是刘湘明明有男翻译,却偏找女交际花,且对她撒谎。要不是别人“嚼舌根”,她恐怕永远蒙在鼓里。
刘湘知错,最终低头向妻子道歉。此事在川军中广为流传,士兵们戏称:“军长是名副其实的‘耙耳朵’!”刘湘对此不以为意,认为“怕老婆”无可厚非,有责任有担当才是男人本分。
他觉得“怕老婆”反映妻子能撑起家业,使他无后顾之忧。周玉书虽泼辣,却豪爽大方,赢得川军上下的尊敬。
乱世中,周玉书独自拉扯一家人,极为不易。刘湘十分体谅妻子辛苦,常报喜不报忧,减轻她的负担。
正因如此,夫妻二人未来得及见上最后一面。
1935年2月,刘湘任四川省政府主席,正当他准备大展拳脚时,日本全面侵华爆发。
卢沟桥事变次日,刘湘致电蒋介石,表示愿率川军出征抗日,并豪言:“抗战到底,始终不渝;敌军一日不退境,川军一日不归乡。”
1937年10月,尽管身患重病,刘湘仍带兵奔赴抗日前线,未将病情告知妻子,也未上报蒋介石。
1938年1月初,他与韩复榘密谋封闭入川通道,阻止蒋军进入。
1月20日,刘湘病逝。
刘湘去世后,部下通知周玉书处理后事,电话刚接通,周玉书因长时间未接到丈夫音讯爆发怒火。
部下考虑到她火爆的脾气,担心若实话实说让她赶来,恐怕还未到地便会闹翻天。只得在电话里谎称刘湘病重卧床,思念夫人急盼她赶来。
周玉书闻言,毫不犹豫当天收拾行李,夜晚即乘火车出发,带着丈夫爱吃的特产,风尘仆仆赶赴现场。
抵达后,却听闻丈夫已逝的噩耗。见到刘湘牌位,她一屁股坐倒在地,久久不能起身。
稍缓后,她泣不成声,几乎晕厥。环视四周未见蒋介石踪影,知道丈夫与蒋间的恩怨略有所闻。
年初刘湘刚与韩复榘密谋封闭入川,未满一月便病逝,周玉书坚信此事与蒋介石脱不开关系。
她在灵堂大骂蒋介石,口出狂言,问候其祖宗十八代。周围人虽听之不雅,却不敢上前劝阻,怕她一怒之下挥刀相向。
蒋介石也知道被骂,且传闻周玉书扬言要杀他。经历陈璧君的折磨后,他对这类泼辣女子既忌惮又无奈。
为安抚军心,蒋介石不得不去灵堂吊唁,刚进门便遭周玉书痛骂。她没文化,骂得比蒋半生所受还多。
骂累了,声音渐小,蒋介石终于得以与她交谈。周玉书提出十万元丧葬费,要求以刘湘名义建大学,修建大坟,更希望将刘湘职位传给儿子们。
蒋介石对前三项爽快答应,唯独最后一项迟迟未表态。
刘湘去世是蒋介石接管川军的良机,若职位传给刘湘子嗣,岂非功亏一篑?
他灵机一动,利用周玉书缺乏政治经验,答应授予两个儿子少将军衔,让其接任职位,但实则权力旁落。
周玉书不明白职位与权力的区别,闹腾半天不过是给儿子们争取了个名义上的头衔。
被剥夺军权的长子刘世英和次子刘世哲,成了蒋介石摆弄的“木偶”。
后来兄弟二人继承父志赴战场,光荣牺牲。
周玉书只剩两个孩子,放弃对四川的执着,办妥家事后带着孩子离开。
他们先辗转香港,后又移居文莱,因生活不适应而迁移。
或因丧夫之痛、儿子早逝,周玉书身心受创,到了文莱身体日益虚弱。
1971年,她在文莱辞世,这位传奇军阀夫人的一生终于画上句号。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刘湘早期虽误投北洋,但晚年迅速改正。
虽然与蒋介石矛盾不断,但面对民族大义,仍服从调遣,率军奋战前线。
他留下的誓言激励川军浴血奋战,川军几乎参与所有正面战役。
蒋介石为保护嫡系,常将“难啃的骨头”交给川军打。
据不完全统计,川军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台儿庄会战等多场大型战役。
抗战结束后,350万川军仅剩13万归来,牺牲惨重,英勇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