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商朝,许多人可能会感到较为陌生,毕竟这是一个久远的古代王朝,很多历史细节早已无从考证。
然而,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朝代,商朝延续了五百多年,留下了极其深刻且丰富的历史印记,绝非一个可以轻易忽视的时代。近年随着影视作品《封神第一部》的大热,商朝的历史背景也被更多人重新关注和认识。
提到商朝,许多人第一时间会想起那句流传甚广的俗语——“商人爱搬家”,其实这说法源于商朝多次迁都的事实。
据史料记载,商朝在其存续期间迁都次数超过十次。面对如此频繁的迁都,不少人不禁好奇:商朝为何频繁更换都城?难道仅仅是为了躲避经常爆发的洪水吗?其实,背后还有不少复杂的原因。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奴隶制社会属于人类较早期的政治体制,这种制度的弊端之一,就是奴隶们的劳动力被极大束缚,导致劳动积极性严重下降。
商朝不仅是奴隶制国家,更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奴隶制政权,这使得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除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贵族阶层与君主间的权力斗争也十分激烈。
这些矛盾如果积累过久,就会导致社会动荡,民众生活陷入困顿和不稳定。
商朝的王权继承制度十分混乱,令人费解的是,究竟是父死子继,还是兄终弟及,至今无定论。
再加上商朝实行分封制,导致一旦出现王位更替,政治局势便极易陷入混乱。试想,一个王室中所有皇子都有平等的继承权,当权力交替来临时,谁又能甘心让位?
正是这无休止的王室争斗,酿成了商朝历史上著名的“九世之乱”等严重内乱。
商朝起始于公元前1065年,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在那个时代,全球大部分地区仍是荒凉之地,只有少数文明在缓慢孕育。
当时科技水平低下,人类生产力极为有限,这也促使商朝选择依托黄河流域建立政权,这正是早期人类文明多依赖河流的典型表现。
毕竟那个时期,文明才刚刚萌芽,制造力不强,人口多集中在河流沿岸,河水带来的肥沃冲积土极大促进了农业发展。
黄河被中国人尊称为“母亲河”,它孕育了中华文明,也哺育了中华儿女。
但黄河从古至今都不是温顺之水,以含沙量极高而著称,同时其破坏力也让人又爱又恨。
中国历史上因黄河改道、溃堤而引发的洪水灾害屡见不鲜,自商朝有文字记载以来便未曾间断。因此,作为依赖黄河流域的朝代,商朝自然也难逃洪水肆虐的命运。
在人类早期文明阶段,君主的统治不仅依靠武力,还极度依赖神权。
当时底层人民文化程度较低,对神明怀有强烈敬畏,统治者借助神权统治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关于商朝具体迁都次数,至今没有统一准确说法,普遍认可的观点是“前八后五”,即共迁都13次左右。
细细推敲可以发现,这些都城大多分布在河南、河北及山东一带。
迁都河北,主要因为商族发源于冀南,此地是其传统老家;河南和山东则是黄河流域人口稠密、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总体来看,商朝的迁都始终未曾远离黄河流域核心地带,也未能完全避开黄河频繁发生的水灾区。因此,关于商人频繁迁都是为躲避洪水的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并非全部。
当然,王权依附神权也是商朝频繁迁都不可忽视的原因。
每逢遭遇天灾人祸,商王便以神谕为由提出迁都方案,即使是国王,也难以抗拒所谓神意的指引。
商朝迁都次数多,难道统治者对黄河水患不知情吗?
答案是他们十分清楚这一现实,但如前所述,商朝处于文明初期,人口大多集中于黄河流域,唯此地经济与人口密集,是政治中心的唯一选择。
从历史细节看,频繁迁都中,因洪水直接引起的迁都不到一半,其他原因更为复杂。
商朝迁都最根本的驱动力,是政治层面的因素。
此前提到商朝混乱的继承制,使王室内部争斗不断,皇族为争权而频繁内讧。
这导致社会动荡频发,权力斗争激烈,频繁的迁都成为避祸和谋求战略优势的重要手段。
当国家内部动荡或诸侯叛乱爆发,若首都靠近敌对势力,君主处境十分危险。
与此同时,国家需要足够的战略纵深与敌人周旋,迁都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策略。
除了上述原因,迁都还带来了其他隐性好处。
首先,新都城通常选择土壤肥沃、环境优越的地点,有助于提升王城的生活和发展条件。
其次,迁都促使王城内部权力格局重新洗牌,有助于缓解旧有阶级矛盾。
最重要的是,迁都不仅能避开叛乱势力的威胁,还能带动新地区经济繁荣,促进周边区域建设与发展。
当然,频繁迁都也并非没有负面影响。
对奴隶阶层而言,迁都意味着更沉重的劳役负担,因为新城建设和土地开发需他们付出大量汗水和血泪。
在众多迁都中,盘庚迁殷尤为著名。
这不仅因为盘庚迁都是商朝最后一次大规模迁都,更重要的是它稳定了王朝局势,奠定了之后两百多年商朝安定繁荣的基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为何盘庚的这次迁都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关键在于他尽量规避了之前频繁迁都的种种原因。
盘庚迁往的殷地位于今日河南安阳附近,远离黄河主流和商族旧势力中心商丘,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政治阻力,这里都较为安全。
虽然盘庚迁殷遭遇强烈抵制,但他决心坚定。
迁都后不久,其侄子武丁继位,明确推行嫡长子继承制,根本上消除了商朝内乱根源,促进了商朝随后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看完这些,大家还会认为商朝频繁迁都只是为了躲避洪水吗?显然,答案远不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