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1月27日下午,南通军分区的一位离休干部怀着深深的敬意和对老首长的崇敬之情,踏入了钟期光上将的病房。当他看到这位来自苏中地区的老部下时,钟期光激动地几乎要从轮椅上站起来。尽管他已年迈且身体不再允许,离休干部急忙上前扶住了他。
钟期光深沉地说道:“抗日战争是场持久战,打了整整八年,而我住院的日子,也差不多已经过了八年。”他的话语中透出了一种时间的沉重感。
就在这时,医护人员进来更换药物,轻声提示钟期光重新坐回轮椅。钟期光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道:“这八年来,我总是在不断回忆那些战斗场景,尤其是苏中革命老区的那些日子。我听说现在的南通老区发展得相当不错,特别是角斜镇的‘红旗民兵团’已声名远扬,全国都有人知道。”
离休干部点头表示赞同:“是的,您老的身体要是恢复好了,应该亲自去看看角斜的变化。”
钟期光叹了口气,摇头道:“不中用了,身体已经不行了。”
离休干部接着说:“今年快到20周年了,角斜的老百姓很想听您亲口传达指示,还希望您能为‘红旗民兵团’题字。”
钟期光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感激地说:“角斜的人民从未忘记我。虽然因为身体的原因我无法亲自到场,但我愿意通过这封信传达我的祝福。”说罢,他让人拿来了笔墨,坐在轮椅上沉思片刻,随即挥笔写下:“为建设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民兵队伍而努力。”
“红旗民兵团”是江苏省海安县角斜镇的一支极具战斗力的民兵队伍,1966年3月24日,南京军区授予其这一荣誉称号。这支民兵团不仅在抗战期间做出了卓越贡献,和平时期也得到了许多杰出将领的关注和支持。
在抗日战争期间,粟裕将军指挥新四军第一师部队,成功攻占了角斜及周边日伪占领区。当地的民兵积极参与了这些战斗,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渡江战役时,角斜出动了260名民兵,跟随陈粟大军一起渡过长江,随后继续参与南下作战。
即便是在和平年代,粟裕始终没有忘记角斜。在1975年夏季,他视察华东地区时,特地来到了角斜“红旗民兵团”。他到达后,向田里劳作的乡亲们热情地招手问好。之后,他头戴草帽,在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段焕竞等人的陪同下,来到了民兵团的训练场,看到了男女民兵进行的军事演练,如刺杀、投弹等。他一边观看,一边拍手称赞:“好!精彩!”
演习结束后,段焕竞等人邀请粟裕讲话。他激动地说道:“有你们这样的民兵,作为解放军的后备力量,敌人来犯,我们一定能迎战并消灭他们!”
话音刚落,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在粟裕临终前,他将自己亲人都叫到床前,并留下遗嘱,要求将一部分骨灰撒在与角斜交界的三仓镇和海安。1984年4月18日,粟裕大将离世。他的儿子粟寒生与儿媳李鲁鲁含泪将粟裕的骨灰撒在了这片革命老区的土地上。
而许世友将军在1968年秋再次来到角斜,特地给民兵们讲解射击技巧,还展示了一套精湛的棍法,赢得了民兵们的阵阵掌声。在离开之前,许世友特别叮嘱民兵们,要妥善保管好武器和弹药,不要让武器丢失。除此之外,他还关注当地的生产和民生,多次指示南通和海安的领导,要帮助角斜的农民增加粮食产量。
1973年春,许世友为海安县送去了两麻袋“多头高粱”的种子,希望当地能够试种。他的举动深深感动了时任海安县委副书记的曹莲凤。曹书记表示,许世友将军时时刻刻关心着角斜民兵的生活与发展。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角斜“红旗民兵团”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干部。1972年,这其中一位名叫赵宝群的战士,在北京卫戍区担任警卫班长。在一次任务中,赵宝群被安排在301医院照顾几位将军。他帮助了张爱萍等将军,虽因为这一行为失去了提干机会,但两年后,张爱萍主动寻找赵宝群,向他表达了感谢,并请他带回一份礼物给“红旗民兵团”。1986年,赵宝群带回了70多本书籍,以及一只由老山前线战士制作的和平鸽。
1996年1月24日,迟浩田上将视察南京时,通过南通的领导了解了“红旗民兵团”的情况。当天,迟浩田正准备接见外宾,突然得知海安县几位领导同志来到南京拜见他。迟浩田热情接待了他们,并表达了自己对角斜的关注。他指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虽然“红旗民兵团”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如果要保持雄风,必须在经济建设上取得更大的突破。
在随后的角斜“红旗民兵团”命名30周年大会上,迟浩田上将亲自出席,并发表讲话。他回顾了“红旗民兵团”在战争年代的卓越贡献,并表示,这支民兵队伍的精神与勇气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30年来,从粟裕到许世友,再到迟浩田等多位杰出将领,角斜“红旗民兵团”始终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原本只是一个小小的民兵队伍,却因为无数将军的关心和老百姓的努力,成为了一个传奇,在国家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