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和变迁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所谓的英雄不过是人民中的杰出代表罢了。然而,时代中那些闪耀夺目的英雄形象,往往让人们难以忽视他们的影响力和光辉。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支撑起了整个蜀汉政权,他无疑是蜀国当之无愧的英雄。然而,他过于激进的北伐战略,最终导致了他在五丈原的逝世,这场北伐也未能取得预期的胜利。
韩信,作为古代军事的“兵仙”,辅佐汉高祖刘邦打下了江山。如果由他来领导蜀国的北伐,结局是否会有所不同呢?这成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在刘备尚在人世时,诸葛亮虽然是蜀国的核心智囊和政策制定者,但毕竟有主公刘备掌舵,诸葛亮只需提出谋划,是否采纳全凭刘备决定,心理压力相对较小。
即使刘备不采纳诸葛亮的建议,比如因关羽之死而对东吴开战,诸葛亮也不会感觉到沉重的责任,因后果主要由主公承担。
然而,刘备去世于白帝城后,形势骤变。作为托孤重臣,诸葛亮必须扛起整个蜀国的重任。刘禅继位后,将几乎所有重大政务交由诸葛亮处理,自己几乎不过问国家大事。
尤其是刘备去世引发了蜀国南中地区的叛乱,这对蜀汉政权形成了严重威胁。
南中地区大致包括今日的云南、贵州和广西,是蜀汉的边陲地带,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这些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存在较大差异。
刘备入蜀后,曾对南中进行过一系列改革,试图加强中央政权的掌控,但遭到了当地少数民族和汉族豪强的强烈反抗与不满。
刘备逝世后,南中地区的部分汉族豪强及少数民族首领趁机发动起义,杀害了蜀汉派遣的官员和军队,甚至与东吴勾结,意图脱离蜀汉统治。
这场叛乱持续了两年多,波及南中七郡,给蜀汉政权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与危机。诸葛亮不得不亲自领兵南征,经过多次激烈战斗和谈判,最终平息了南中的叛乱,重新巩固了蜀汉的统治地位。
在平定南中叛乱的过程中,诸葛亮既要面对叛军,又要顾虑国家整体的发展和稳定,内心压力巨大。之后选择北伐,也是一种不得已的无奈之举。
因为诸葛亮深知,如果不趁着曹丕去世后的时机北伐,蜀国或许将长期被困于偏安一隅,难以有所作为。
综上,诸葛亮北伐的动机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他不愿辜负刘备的托付,作为丞相必须有所作为;第二,三国末期局势紧张,若不主动出击,良机稍纵即逝。
显然,第一点才是诸葛亮北伐的真正核心出发点。
假如是韩信,他绝不会如此冒进。作为兵法大家,韩信的用兵原则是绝不打无把握的战役。当自身实力尚弱时,他会选择战略性收缩,保存实力,待时机成熟再一击必中。
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的经历正是他能屈能伸性格的体现。为了最终胜利,他甘愿沉寂于低谷,潜心养力。
若韩信是诸葛亮,绝不会在建兴四年急于北伐。那一年,曹丕去世,曹叡继位,表面看似新君无经验,蜀国似可趁虚而入,但魏国仍掌控着司马懿、张郃等强大将领,实力不容小觑。
凭韩信的审慎性格,绝不会轻易挑战如此硬骨头。即使北伐成功,损失也将惨重,届时东吴或将渔翁得利。
蜀国地理位置优越,自身亦具独立发展能力,韩信定会韬光养晦,待东吴与魏国内耗之时,才会出手一搏。
诸葛亮虽为千古第一谋士,策划才能无人匹敌,但战争不仅是智力的较量,更是军事素养的体现。
他数次北伐失败,说明其并非出色的军事统帅。有人或许会质疑,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叛乱时表现优异,不仅击败了雍闿军,还留下了“七擒孟获”的佳话,难道他打仗真的不行?
客观而言,南中叛乱的平息,主要因叛军多为地方土著,非正规军队,战斗力弱,指挥无方。专业军队对抗业余武装,胜利理所当然,连马谡都能镇压。
但面对魏国正规军时,蜀军则显得力不从心。第一次北伐时,马谡遭张郃击败,诸葛亮为稳定军心,果断将其斩首。
这一点值得关注——马谡在国内表现嚣张,但一旦上战场即露出本质,说明纸上谈兵毫无用处。真正带兵将军需在实战中与强敌交锋才能成长。
诸葛亮对马谡的信任暴露出其在军事指挥官选拔上的短板。此外,箕谷一战中,诸葛亮未能给予赵云足够支援,导致寡不敌众的失败。
再看韩信的几个经典战役。
雎水之战,刘邦战败,项羽势如破竹,刘邦麾下司马欣、田荣纷纷投降,魏王豹更是背叛封锁河关断绝退路。
刘邦求助无门,韩信接令攻打魏王豹。他巧用木盆渡河,出其不意攻敌,令魏王豹措手不及。
随后韩信请求增兵三万,继续进攻燕国、赵国,最终将两国全歼。
这展现了韩信的战场敏锐度,他能从细微变化中捕捉胜机,是谋士难以理解的。
总的来说,诸葛亮虽然身为蜀汉丞相,政治才干卓越,但军事指挥却不尽如人意。
他虽具备丰富军事理论,却缺乏实战经验和灵活应变能力,难以根据战况调整战略。
此外,诸葛亮虽被誉为智多近妖,但其许多奇谋难以得到有效执行和配合。
韩信的战斗经验则完全来源于实战积累。
他曾借助陈仓秘密通道,奇袭秦将章邯,击溃秦军防线,为刘邦入关立下赫赫战功。
在井陉之战中,韩信故意置部队于险境,激发士气,以少胜多,大破赵军,为汉军夺地奠基。
这些战例证明韩信作战经验丰富且精湛,是罕见的战略天才。
韩信还指挥过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
公元前202年,韩信已平定齐国,但齐王陈余不甘失败,与燕王臧荼联合,率十万大军攻打韩信驻地襄平。
韩信仅有三万兵力,且大多为老弱残兵,战力不足。
他采取背水一战,命令士兵破坏船只和桥梁,断绝后路,逼使士兵拼死一战。
同时,派人潜至敌后,拔掉陈余旗帜,换上己方旗帜,制造军队内乱假象。
陈余军队在夹击下大乱溃败,陈余、臧荼被擒,韩信以少胜多,巩固齐地,为汉朝统一立下汗马功劳。
若韩信代诸葛亮北伐魏国,以其以少胜多的勇气,即使不能完全击溃魏军,也必将重创对手。
比较之下,诸葛亮不及韩信,甚至司马懿等魏国名将也难望其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