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韩信若来到三国,且亲自指挥蜀军北征魏国,有机会取得胜利吗?
迪丽瓦拉
2025-09-23 05:02:22
0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和变迁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所谓的英雄不过是人民中的杰出代表罢了。然而,时代中那些闪耀夺目的英雄形象,往往让人们难以忽视他们的影响力和光辉。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支撑起了整个蜀汉政权,他无疑是蜀国当之无愧的英雄。然而,他过于激进的北伐战略,最终导致了他在五丈原的逝世,这场北伐也未能取得预期的胜利。

韩信,作为古代军事的“兵仙”,辅佐汉高祖刘邦打下了江山。如果由他来领导蜀国的北伐,结局是否会有所不同呢?这成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在刘备尚在人世时,诸葛亮虽然是蜀国的核心智囊和政策制定者,但毕竟有主公刘备掌舵,诸葛亮只需提出谋划,是否采纳全凭刘备决定,心理压力相对较小。

即使刘备不采纳诸葛亮的建议,比如因关羽之死而对东吴开战,诸葛亮也不会感觉到沉重的责任,因后果主要由主公承担。

然而,刘备去世于白帝城后,形势骤变。作为托孤重臣,诸葛亮必须扛起整个蜀国的重任。刘禅继位后,将几乎所有重大政务交由诸葛亮处理,自己几乎不过问国家大事。

尤其是刘备去世引发了蜀国南中地区的叛乱,这对蜀汉政权形成了严重威胁。

南中地区大致包括今日的云南、贵州和广西,是蜀汉的边陲地带,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这些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存在较大差异。

刘备入蜀后,曾对南中进行过一系列改革,试图加强中央政权的掌控,但遭到了当地少数民族和汉族豪强的强烈反抗与不满。

刘备逝世后,南中地区的部分汉族豪强及少数民族首领趁机发动起义,杀害了蜀汉派遣的官员和军队,甚至与东吴勾结,意图脱离蜀汉统治。

这场叛乱持续了两年多,波及南中七郡,给蜀汉政权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与危机。诸葛亮不得不亲自领兵南征,经过多次激烈战斗和谈判,最终平息了南中的叛乱,重新巩固了蜀汉的统治地位。

在平定南中叛乱的过程中,诸葛亮既要面对叛军,又要顾虑国家整体的发展和稳定,内心压力巨大。之后选择北伐,也是一种不得已的无奈之举。

因为诸葛亮深知,如果不趁着曹丕去世后的时机北伐,蜀国或许将长期被困于偏安一隅,难以有所作为。

综上,诸葛亮北伐的动机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他不愿辜负刘备的托付,作为丞相必须有所作为;第二,三国末期局势紧张,若不主动出击,良机稍纵即逝。

显然,第一点才是诸葛亮北伐的真正核心出发点。

假如是韩信,他绝不会如此冒进。作为兵法大家,韩信的用兵原则是绝不打无把握的战役。当自身实力尚弱时,他会选择战略性收缩,保存实力,待时机成熟再一击必中。

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的经历正是他能屈能伸性格的体现。为了最终胜利,他甘愿沉寂于低谷,潜心养力。

若韩信是诸葛亮,绝不会在建兴四年急于北伐。那一年,曹丕去世,曹叡继位,表面看似新君无经验,蜀国似可趁虚而入,但魏国仍掌控着司马懿、张郃等强大将领,实力不容小觑。

凭韩信的审慎性格,绝不会轻易挑战如此硬骨头。即使北伐成功,损失也将惨重,届时东吴或将渔翁得利。

蜀国地理位置优越,自身亦具独立发展能力,韩信定会韬光养晦,待东吴与魏国内耗之时,才会出手一搏。

诸葛亮虽为千古第一谋士,策划才能无人匹敌,但战争不仅是智力的较量,更是军事素养的体现。

他数次北伐失败,说明其并非出色的军事统帅。有人或许会质疑,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叛乱时表现优异,不仅击败了雍闿军,还留下了“七擒孟获”的佳话,难道他打仗真的不行?

客观而言,南中叛乱的平息,主要因叛军多为地方土著,非正规军队,战斗力弱,指挥无方。专业军队对抗业余武装,胜利理所当然,连马谡都能镇压。

但面对魏国正规军时,蜀军则显得力不从心。第一次北伐时,马谡遭张郃击败,诸葛亮为稳定军心,果断将其斩首。

这一点值得关注——马谡在国内表现嚣张,但一旦上战场即露出本质,说明纸上谈兵毫无用处。真正带兵将军需在实战中与强敌交锋才能成长。

诸葛亮对马谡的信任暴露出其在军事指挥官选拔上的短板。此外,箕谷一战中,诸葛亮未能给予赵云足够支援,导致寡不敌众的失败。

再看韩信的几个经典战役。

雎水之战,刘邦战败,项羽势如破竹,刘邦麾下司马欣、田荣纷纷投降,魏王豹更是背叛封锁河关断绝退路。

刘邦求助无门,韩信接令攻打魏王豹。他巧用木盆渡河,出其不意攻敌,令魏王豹措手不及。

随后韩信请求增兵三万,继续进攻燕国、赵国,最终将两国全歼。

这展现了韩信的战场敏锐度,他能从细微变化中捕捉胜机,是谋士难以理解的。

总的来说,诸葛亮虽然身为蜀汉丞相,政治才干卓越,但军事指挥却不尽如人意。

他虽具备丰富军事理论,却缺乏实战经验和灵活应变能力,难以根据战况调整战略。

此外,诸葛亮虽被誉为智多近妖,但其许多奇谋难以得到有效执行和配合。

韩信的战斗经验则完全来源于实战积累。

他曾借助陈仓秘密通道,奇袭秦将章邯,击溃秦军防线,为刘邦入关立下赫赫战功。

在井陉之战中,韩信故意置部队于险境,激发士气,以少胜多,大破赵军,为汉军夺地奠基。

这些战例证明韩信作战经验丰富且精湛,是罕见的战略天才。

韩信还指挥过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

公元前202年,韩信已平定齐国,但齐王陈余不甘失败,与燕王臧荼联合,率十万大军攻打韩信驻地襄平。

韩信仅有三万兵力,且大多为老弱残兵,战力不足。

他采取背水一战,命令士兵破坏船只和桥梁,断绝后路,逼使士兵拼死一战。

同时,派人潜至敌后,拔掉陈余旗帜,换上己方旗帜,制造军队内乱假象。

陈余军队在夹击下大乱溃败,陈余、臧荼被擒,韩信以少胜多,巩固齐地,为汉朝统一立下汗马功劳。

若韩信代诸葛亮北伐魏国,以其以少胜多的勇气,即使不能完全击溃魏军,也必将重创对手。

比较之下,诸葛亮不及韩信,甚至司马懿等魏国名将也难望其项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历... 看过《雍正王朝》和《李卫当官》的朋友,无不对李卫那近乎传奇的经历深感佩服。他的聪明、灵活和对雍正的忠...
河南这个县城,藏着什么密码?走... 文/林歌 河南封丘,放在全国来说,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县城。即使放在河南,知道的人也不知道。 但就是这样...
故宫新展!关于一位相识两千多年... 泰国,一片古籍记载的“黄金之地”,孕育出了独具魅力的艺术面貌与文化精神。 中泰地理相近,人文相通。早...
原创 泰... 一、苏提达原来有儿子 古之贤妃,以仪范显邦交之诚,以容止彰家国之仪。今泰后苏提达随夫访华五日,于寒风...
原创 为... 前言 顺治是清朝的第三位皇帝,名叫爱新觉罗·福临。 从他的名字来看,皇太极显然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
原创 谁... 宋太祖赵匡胤在“黄袍加身”后,始终担心手下的武将会效仿自己称帝,因此采取了两次“杯酒释兵权”的策略来...
原创 明... 我们对锦衣卫的了解,往往来源于电影《绣春刀》。但是,实际上,这些权力极大的锦衣卫成员是如何成为锦衣卫...
数字展厅·沉浸看展|钱币的故事... SHUZIZHANTING 数字展厅·沉浸看展 钱币的故事(第2期)中国纸币防伪史 (钱币的故事数字...
原创 崇... 明朝末期的局势真的很糟糕,天灾和人祸交织,内外困扰不断。崇祯皇帝作为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不仅未能解决...
原创 中... 在许多人看来,清朝是一个由于闭关锁国而导致衰退、成为他国侵略目标的王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腐化和耻...
原创 千... 秦始皇为何没有立后,一直是历史上的谜团。这个问题之所以难以解答,主要是因为秦始皇根本就没有立过皇后!...
原创 魏... 引言:魏延是一位军事将领,作为一名资深军人,他一定知道,自己带兵攻打杨仪,最终可能会被朝廷加上违反军...
原创 高... 这篇国际评论,主要来分析下就当下中日紧张局面,日本是否会不讲“武德”突然偷袭。 东亚地缘安全的天平...
原创 背... 韩信的成名之战就是背水之战,而在这场关键战役中,他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便是来自李左车。李左车是赵国将领...
原创 南... 南海自古以来就是我们华夏儿女的“祖宗海”,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延伸,无数满载瓷器和丝绸的商船曾在这里乘...
原创 如... 严正声明:本文素材来源于《话说三国那些事》一书,反对转载,拒绝伪史,保证没有任何政治联想! 在三国...
原创 杨...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
原创 中... 大家好,欢迎来到《史书上说了啥》。今天我们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历史人物——岳飞。 岳飞,字...
原创 琉... 琉球群岛,离中国最近的地方不过110公里,离日本本土却超过300公里,就是这块弹丸之地,不仅牵动着中...
原创 历... 中国马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具体时间不好考证,但从春秋时期的故事来看,马桶并未普及。有一个故事提到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