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6月的一天,陈赓在哈尔滨街头被一名交警拦下,哈尔滨顿时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严打行动。这个事件为何如此引人关注?陈赓为什么会出现在哈尔滨,而不是应该在朝鲜战场上奋战?
原来,陈赓接到了中央的紧急通知,迅速从朝鲜战场回国,担负起创建军事学院的任务。此时的他,正是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回国后的行动将为新中国的军事建设铺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毛主席在斯大林的建议下曾考虑建立一所属于自己的海陆空军事学院,但受限于当时的国情和现实条件,这个想法被暂时搁置。随着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毛主席意识到美国最终的目标很可能是中国,战争初期,我党迅速任命粟裕将军为东北边防司令员,随时待命进入朝鲜战场。
然而,粟裕将军的身体状况并不允许他立刻投入战斗,于是由彭德怀代替他指挥赴朝作战。粟裕将军在苏联养病期间,始终关注着朝鲜战局,每次有新的战况报告,他都坚持在病床上分析美军战术,研究应对措施,并整理出一份份厚重的报告。
此时,美军在朝鲜的军力显著优于中国军队,6000门大炮、1000辆坦克与我军不足3000门火炮、装备落后形成鲜明对比。而我军的海军与空军几乎是零基础,无法与美军匹敌。此外,很多从苏联进口的坦克和飞机,战士们不仅不会使用,很多机械故障也无人修理。
在1951年9月,粟裕康复回国后,向毛主席汇报了这一现状,强调我军的未来不仅需要骁勇善战的将士,还需要高水平的技术支持,急需建立新的军工体系。要提升部队的作战能力,培养现代化的军事人才,创建一所现代化军事学院势在必行。
毛主席对这一提议深感认同,并立刻动手筹备。但这个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个合适的人选来承担。毛主席和粟裕在讨论后眼中一亮——没有比陈赓更合适的人选了。
陈赓出身于湖南湘乡,祖父曾是湘军的将领,属于将门之家。从小他就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8岁进入陆军讲武学校学习,19岁考入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员。凭借其卓越的综合能力,陈赓与蒋先云、贺衷寒并称为“黄埔三杰”。后来他赴苏联系统学习,提升自己的军事素养。
陈赓不仅学识广博,军事才能出众,他的实战经历同样丰富,从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到朝鲜战场,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更为鲜为人知的是,陈赓曾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军校校长。1933年,他被选为彭阳步兵学校的校长,该校有1500余名学生,都是连排干部,陈赓为我军培养了不少优秀的军事人才。
凭借做过校长的经验,陈赓对创建军事学院充满信心。他向周总理请示,请求苏联派遣专家来中国担任顾问。随后,他马不停蹄地走访全国各地,经过多方考察,最终决定将学院建设地点选在与苏联接近的哈尔滨。
然而,最具挑战性的依然是师资问题。为此,陈赓提出了“二老”出山的方案,试图邀请老干部与老教授参与。尽管老干部相对容易找到,但邀请老教授却不那么容易。陈赓为了寻找人才,几乎每天都在各大名校间奔波,频频“挖墙脚”,以至于校长们都躲着他走。
最终,在周总理的支持下,教育部指示抽调一批经验丰富的老专家、老教授。尽管面临着诸多困难,陈赓坚持不懈,终于为新军校的建设找到了合适的教师资源。
然而,老教授们来自各大城市,住宿问题成为了大难题。于是,陈赓决定亲自去找哈尔滨市长吕其恩商讨住宿事宜。
1953年6月,陈赓在一次出行中,坐着一辆普通车驶向市长办公室。车行至哈尔滨街头时,司机突然急刹车,陈赓被晃醒。原来,一名交警拦住了他们的车。陈赓有些疑惑,问司机是否违反了交通规则,司机摇头表示不知情。车停稳后,交警突然粗暴地打开车门,坐进车内。
警卫员立即紧张起来,担心这名交警是特务或者别有用心的人,警惕地问交警想做什么。交警理直气壮地回答:“开车送我去市局,不要耽误我的大事,否则后果自负。” 陈赓一愣,警卫员准备强行将交警赶下车,然而陈赓却挥手示意:“送他去市政大楼。”
车驶至市政大楼,交警看到自己并未到达目标地点,顿时气焰更为嚣张,开始叫嚣:“怎么开的车,这可不是市局!” 陈赓冷冷一笑,对警卫员说道:“去把市长吕其恩叫下来。”
这时,交警惊愕地看着陈赓,心中一惊,立刻意识到遇到了大领导,神情瞬间变得畏惧,慌忙下车,低头站在一旁,态度发生了180度转变。
不久,吕其恩赶来,陈赓面色严峻,指责道:“你的兵今天拦住了我的车,明天会不会对老百姓也这么强硬?这只是个小细节,但能看出哈尔滨的风气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如果我们的党员干部连自律都做不到,那新中国还怎么建设?”
这一番话深刻地触动了在场的人们,陈赓的指责立即让哈尔滨掀起了一场严厉的风纪整顿行动,公务人员的行为受到严格审视,社会风气迅速得到改善,也使我党重新在人民心中树立了威信。
同年9月,在社会风气净化后的哈尔滨,中国第一个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正式开学。1955年,哈军工陆续建立了空军、海军、炮兵、工兵、装甲兵等5个学院体系,之后又扩展至10个系,涵盖了多个兵种。哈军工的建设为我国国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像陈赓大将一样的先辈们的辛勤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