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非洲陆续迎来了多个国家的独立。在这个重要时刻,中国决定加强与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决定派遣一个重要的代表团进行访问。这个代表团阵容豪华,包括周恩来和陈毅等重量级人物。为了确保此次访问的成功,周恩来在出发前召集了全体团员进行会议,强调此次访问的关键目标是增进友谊与合作,互相学习,了解更多事物,促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1964年12月9日,陈毅率先从昆明出发,乘飞机前往肯尼亚的内罗毕,参加该国的独立庆典。12月10日,陈毅一行抵达内罗毕,并立即前往拜会肯尼亚总理乔莫·肯雅塔。随后,陈毅参加了许多当地的庆祝活动,并参观了内罗毕的多个知名景点。在12月12日,陈毅出席了在乌呼鲁体育场举行的盛大升旗仪式,仪式上汇聚了来自70多个国家的贵宾,场面相当盛大。
12月14日,陈毅乘坐专机离开内罗毕,飞往开罗,与周恩来会合。两位领导人在开罗共同开始了对其他非洲国家的访问。首先,他们的访问地是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是最早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阿拉伯国家,因此,中国代表团的首次访问地选择了这里。
12月21日,代表团离开埃及,前往阿尔及利亚民主共和国。阿尔及利亚的首都城市中有一条新修的街道,特意命名为“北京大街”,以表达两国之间深厚的友谊。周恩来与陈毅亲自前往参观了这条街道,并与阿尔及利亚领导人在街道上合影留念。之后,阿尔及利亚游览部长在当地一家著名饭店设宴招待中国代表团,晚宴中,陈毅还应邀在饭店题写了“中阿友谊万岁”字句,以表心意。
12月27日,代表团继续启程,前往摩洛哥首都拉巴特。在那里,摩洛哥国王哈桑在王宫内举行了盛大的宴会,热情地用阿拉伯风味的抓饭欢迎中国代表团的到来。宴席上,哈桑国王的弟弟,一位年仅19岁的亲王,积极与陈毅交流,提出对中国外交政策的不同看法。他认为大国不应采取如此强硬的对外立场,并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尽管几位部长在一旁频频投去担忧的目光,但陈毅反而欣赏这位亲王的直率,并耐心地向他解释中国的外交立场。
宴会结束后,亲王对陈毅表示:“元帅阁下,您经验丰富,而我年轻,若有言语不当,还请您多多包涵。”陈毅微笑回应:“你能与我讨论问题,我非常高兴。我很喜欢你直言不讳的风格,我们之间有共同语言。”在摩洛哥的几天中,哈桑国王非常热情,不仅多次邀请他们吃饭,还与他们进行深入的交谈。有一次,哈桑国王提到了摩洛哥名城丹吉尔的历史,陈毅兴致勃勃地表示年轻时曾听说过这个城市,自己一直有参观的愿望。国王听后,立即邀请陈毅乘坐他的专机前往丹吉尔参观。12月29日,陈毅顺利实现了自己多年来的梦想,参观了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1964年1月9日,代表团到达突尼斯。当时中国尚未与突尼斯建立外交关系,原计划只是停留在此进行加油。但突尼斯人民的热情使得此行意外地升级为正式访问。突尼斯总统安排了盛大的国宴欢迎中国代表团,在宴会上,突尼斯总统提出了一些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质疑,周恩来沉着应对,逐一做了解答,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智慧。总统显然对周总理的回答十分满意,第二天,突尼斯便宣布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中国代表团离开时,突尼斯人民举行了热烈的欢送仪式。
1月11日,代表团抵达加纳的首都阿克拉。陈毅与周恩来前往克里斯城堡拜访加纳总统恩克鲁玛。恩克鲁玛热情地接待了中国代表团,并为他们介绍了这座城堡的历史。克里斯城堡曾由17世纪丹麦商人修建,用作奴隶贸易的据点。城堡内的地牢曾关押过成千上万的奴隶,见证了殖民历史的悲惨一面。
就在中国代表团访问加纳期间,发生了一起刺杀事件,恩克鲁玛总统在袭击中受伤,幸免于难,而他的卫士长却不幸丧命。由于国内局势动荡,恩克鲁玛总统暂时搬到了城堡居住。尽管如此,周恩来和陈毅依旧按计划完成了对加纳的访问,并主动提出取消总统的接送和欢迎仪式,直接前往城堡拜访恩克鲁玛。
中国代表团此行还访问了马里、几内亚、埃塞俄比亚、苏丹等多个国家,各国政府和人民都热烈欢迎中国代表团的到来。2月1日,周恩来和陈毅抵达了非洲之行的最后一站——索马里的首都摩加迪沙。在访问期间,陈毅特意探访了中国使馆的工作人员,并在使馆内进行了长达六个小时的讲座,分享了他此次非洲之行的感受,讲述了中国与非洲国家未来合作的方向。
2月4日,代表团圆满完成访问,离开摩加迪沙,踏上回国的旅程,结束了这次为期两个多月的非洲之行。这次访问为中国与非洲各国建立了坚实的友谊基础。到1965年,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亚非国家已增至34个。今天,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与非洲各国的友好关系已深深根植于两国人民的心中,这一切都源自一代又一代领导人的不懈努力与深远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