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破局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十一日,刑部大牢。
阴沉的牢房里,烛光昏暗不定,空气沉重而湿润,带着一种令人作呕的腥臭气味,四周静得可怕,偶尔传来铁链碰撞的声音。刑部提牢主事王之寀和一群狱吏悄然站在一旁,眼睛紧紧盯着一个被囚禁的人犯——张差。尽管周围环境不堪入目,王之寀依然神色专注,默默思量着案件的真相。
说到张差,众人并不陌生,那个在京城突然闯入皇宫的家伙,背后似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五月初四,张差手持枣木棍,悄然从东华门潜入皇宫,误打误撞闯进了太子东宫的慈庆宫。宫门的老太监李鑑不明真相,刚要出言阻拦,却被张差一棍击倒,险些丧命。幸好,太子朱常洛当天恰巧入宫礼佛,未被波及。而张差也未能得逞,最终被赶来的太监们擒获。
这起惊心动魄的事件震动了整个宫廷。东华门守卫指挥朱雄、巡皇城御史刘廷元以及刑部山东司郎中胡士相等人先后对张差进行了审问。经过几轮盘问,所有人一致认定张差不过是一个疯癫之人,因在家乡蓟州告状无门,便盲目进京,最终误闯入皇宫,做出如此疯狂的举动。
然而,这样的解释显然未能让王之寀释然。自从张差被押入刑部大牢,王之寀便时刻关注着他,观察他的言行举止,渐渐觉得事情并非如此简单。王之寀并非一个高官,但作为刑部的小吏,他对破案有着强烈的兴趣,且心中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于是,他决定亲自调查清楚,探寻案件的真相。
为了逼迫张差交代,王之寀让人将张差的伙食断了,先让他忍饥挨饿两天。两天过去,张差已经虚弱得几乎无法站立,身形干瘪,脸色苍白。此时,王之寀见时机成熟,便立即进行提审。
“张差,”王之寀冷冷地问,“事情的真相和幕后主使,快如实交代!”
张差气喘吁吁,面无表情地答道:“我只是来京告状的,误入皇宫,死了就死了。反正这命已经没用了。”
王之寀指着桌上的食物说道:“你若不想饿死,就从实招来!”
张差咬了咬牙,终于吐露了真相:“小的叫张五儿,马三舅和李外公让我跟随一个不知名的太监办事,说办成了可以赏我几亩地。我来到京师住进了一个陌生的大宅子。后来,那太监告诉我:‘你去闯,遇到人就打死,打死了我们会救你,事成之后你将不再贫困。’于是他给了我一根枣棍,从后宰门带我来到皇宫,我就把宫门的看守打倒了。可是太监太多,我被抓住了。”
王之寀听完,内心激动不已。事情果然不简单!他立刻安排将口供抄写成两份,一份交给刑部侍郎张问达,另一份则准备在明日的刑部会审时使用。就在王之寀满心欢喜时,谁也没有预料到,这个案件竟会牵动整个大明王朝的命运。
02 会审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十二日,刑部大堂。
今天,刑部的会审早早开始。对于参与此案的官员们来说,这不过是走个形式,等着案件简单了结。各位官员心知肚明,张差不过是个疯子,案件背后的真相恐怕无关紧要,大家只待他签字画押,最终移交给大理寺处理。
然而,当王之寀提交的口供逐一呈现出来,局势瞬间发生了变化。每一名官员都震惊不已,根本没想到事情会如此复杂。纷纷愣在原地,面面相觑。
其中有经验的官员意识到,这件事可能有着更深的背景,甚至可能牵涉到皇帝及朝廷的某些高层利益。有的官员迅速建议,这份口供最好不要上报皇帝,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但王之寀和刑部郎中陆梦龙却坚持认为,既然真相已经明了,刑部怎能顾及权贵,偏偏隐瞒真相。
局面逐渐僵持下来,最终,目光都集中到了本案的主审官——刑部侍郎张问达身上。张问达顿时眉头紧锁,心中充满了犹豫与焦虑。最终,他决定继续会审,但在开始之前,仍然郑重提醒:“审问归审问,但要注意,问出那太监的名字就必须停止。”
不料,刑部员外郎劳永嘉却在一旁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抓住陆梦龙的胳膊,苦苦劝道:“审讯可以,但必须在问出太监的名字之后就终止!如果再问下去,必定会牵涉到更多麻烦。”
于是,带着这股诡异的紧张气氛,会审开始了。陆梦龙一开始便让人用大刑逼供,但几番命令下去,竟没有一个官员愿意上前执行,直到他大发雷霆,才得以进行。
在痛苦的逼供下,张差终于透露了更多的线索:“大太监叫庞公公,小太监叫刘公公……”陆梦龙急忙追问:“那两位太监具体叫什么名字?”然而,胡士相和劳永嘉立刻打断:“不用问了,张差肯定不认识他们,不要再追问。”
最终,陆梦龙转而询问张差闯入皇宫的目的。此时,张差已是心灰意冷,放弃了所有抵抗,终于吐露了自己曾被指示“打小爷”之事。这一供词令在场所有官员都大吃一惊,纷纷起身制止,情势已无法再继续下去。
经过几次严刑逼供,张差终于将幕后主使的真相全部交代出来:庞公公和刘公公正是郑贵妃宫中的太监庞保和刘成。两人通过郑贵妃的弟弟郑国泰与外部的马三道和李守才联系,策划了这一刺杀太子的阴谋。而张差则只是被利用的工具,他在执行任务时,竟被告知要“打死太子”,否则一切将得不到保障。
随着真相大白,整个朝廷震动。郑贵妃和郑国泰背后的恶行被彻底揭露,举朝哗然,事件的风头达到了顶峰。
03 家事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二十七日,紫禁城。
万历皇帝对于梃击案的处理早已心生烦恼,但他最担心的并不是太子的安危,而是如何保护宠妃郑贵妃,避免此事对她产生不利影响。众所周知,万历长期宠爱郑贵妃以及他们的儿子福王朱常洵,至于太子朱常洛,他则一直缺乏关注,几乎被忽视。
因此,在案件初发时,万历便显得态度冷淡,只是口头下令让法司进行审问。然而当真相逐渐浮出水面,案件牵涉到郑贵妃和外戚郑国泰的阴谋,朝中言官纷纷请求彻查,局势变得愈加紧张。面对压力,万历最终决定向朝臣们表态,命令三法司尽快拟定罪名并详细奏报。
与此同时,万历不再主动关注案件,而是悄悄通过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