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场特别看重“出身”这个概念,所谓出身,既是指入仕的途径,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今天的学历背景。总体来说,清代官员的出身主要分为正统途径和非正统途径两大类。但如果仔细划分,清代文官的出身类型其实多种多样。下面御史就通过文献,为大家详细讲述一下清代文官的各种出身情况。
根据《大清会典》的记载,清代文官的出身主要分为八大类,原文是“分出身之途,以正仕籍,凡官之出身有八。”具体如下:
1、进士
处于第一梯队的就是进士,这是科举时代读书人能取得的最高荣誉(翰林虽为高职,但不是通过科举产生)。一旦中进士,基本就能官运亨通。
不仅是正科进士,清朝还专门为满洲和蒙古旗人开设了“翻译科”,该科的进士同样被归为进士出身范畴。由于旗人入仕享有特权,翻译科进士的地位并不亚于正科进士。
2、举人
举人处于第二档次,同样包括各省正科的举人,以及满、蒙翻译科的举人。到了清朝中期,举人的地位有些尴尬,虽然拿到了做官的资格证,但不一定能够顺利进入仕途。
相较于进士,举人的仕途受限较多,通常要通过拣选、大挑等程序才能入仕,而且候补的时间往往很长。
3、贡生
贡生属于特殊群体,由各省学政从官学中选拔品学兼优的生员进贡朝廷,分为恩贡生、副贡生、岁贡生、优贡生、例贡生等不同等级。贡生需先在国子监学习一段时间。
学成后可参加朝考,成绩优异者可直接授官。但与进士相比,贡生的起点较低,多数被派往各省担任教职,能被选为知县者并不多。
4、荫生
荫生是朝廷笼络高级官员子弟的一种政治手段,从大臣子孙中挑选一人授予相应职务。例如,正一品大学士的儿子可荫授员外郎,正二品侍郎的儿子可荫授六部主事。
通常荫生的品级比其父低四品,但荫生也需在20岁时参加考试,考试合格后方可授职,体现出朝廷对荫生身份的严格限制。
5、监生
监生指的是国子监的学生,分为恩监生、优监生、荫监生(未满20岁的荫子)、例监生等。监生的仕途与贡生相似,晋升空间不及进士和举人。
6、生员
生员是科举时代最低的功名,也被称为秀才,包括正科生员以及满、蒙翻译科生员。根据规定,生员无法直接入仕,必须通过捐纳获得贡生或监生身份,才能拿到入仕资格证。
这种情况在清朝十分常见,许多著名官员的原始学历都是秀才。
7、官学生
官学生专指八旗的官学学生,如咸安宫官学、景山官学等,这些官学主要培养八旗子弟。乾隆朝著名权臣和珅,就是出自咸安宫官学生。
各旗每年有固定名额选拔官学生,学满后需通过考试和骑射测试,合格者授予相应职务。
8、吏
吏与官不同,主要指在京城及地方衙门服役的供事、儒士、经承、典吏、攒典等。吏分编制和无编制两种,编制吏服役期限为五年。
根据吏部规定,服役期满的吏可参加考选,但一般仅能授予正从九品官,故吏的出身在八类中最为卑微。
这八类出身涵盖了正途与异途,其中进士、举人、恩贡、岁贡、优贡、恩监、优监、岁监以及荫生属于正途,其余则为异途。如果未符合以上任何一类,则称为“无出身”,满洲、蒙古、汉军称为“闲散”,汉人称“俊秀”。
清代文官的选拔严格区分正出身与杂出身。凡规定“科甲出身”的职位,只能由进士和举人担任。因此文献中提到的科甲出身,实际上就是指进士与举人这两类人。
京师各衙门中,多数规定科甲出身的职位,例如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六科以及各地御史,全是科甲出身者任职。
此外,礼部尚书、侍郎,礼部汉郎中、员外郎,顺天府丞、内阁中书,汉吏部郎中、员外郎,宗人府主事等职位,也都规定必须是科甲出身。
需要注意的是,吏部和礼部对出身要求最高,汉员外郎及以上官员必定是科甲出身。虽然主事等小官职位有所放宽,允许贡生、监生担任,但如果晋升或调岗,则不能继续在吏、礼两部任职。
自康熙朝起,捐纳入仕之路大开方便,凡家境清白者均可花钱买官。事实上,清代许多著名官员都是通过捐纳入仕的,比如雍正朝的李卫、乾隆朝的李世杰,后来都官至总督。
然而朝廷对捐纳者有硬性规定,非监生身份而由俊秀通过捐纳入仕者,最高只能授予从九品或未入流官。
举个例子,一个普通农民或商人花钱买官,但若没有监生身份,不论花多少钱,最高也只能买到从九品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