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光绪帝的出殡成为中国历史上一场极为盛大的葬礼。照片中,128名壮汉肩扛皇帝的棺木,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规模庞大,现场撒出的纸钱多达90万张,送葬的民众达上万之众。这一场面虽说不失气派,仍然无法掩盖那其中某些难以忽视的尴尬与怪异之感。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在中南海的瀛台去世,这位四岁即位的皇帝,在位整整三十四年,却始终只能是一个傀儡。时年,满清王朝的腐朽程度早已不堪忍受,光绪的死标志着这个风雨飘摇的王朝步入了更深的绝境。
光绪帝死后,清政府仍然试图保持其面子的最后一丝尊严,决心为光绪举办一场风光的葬礼。然而,这场葬礼背后却暗藏了更深的历史意义,最终成为了中国几千年帝王制度历史的终章,是最后一次遵循古老的皇帝葬礼规制。
尽管光绪的葬礼异常盛大,然而他生前的事迹与言行,却始终无法与葬礼的辉煌相提并论。即使在他死后,人们仍更多关注那些在葬礼上的细节,而非他在位期间的成就与失败。
光绪皇帝的名字是爱新觉罗·载湉,他是道光皇帝的孙子、咸丰皇帝的侄子,也是同治帝的表弟。继同治帝病死之后,由于生母为慈禧太后的妹妹,光绪被选为继承皇位,继承了表兄同治的皇位。
尽管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光绪的头顶依然压着一位无法绕开的权力人物——慈禧太后。年幼的光绪由于缺乏经验和心机,始终无法摆脱慈禧对政权的掌控,太后实际掌握着国家的决策大权。年轻的光绪皇帝在某种程度上,依赖慈禧所提供的权力安全感,甚至在他尚未长大时,几乎无所畏惧。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光绪逐渐意识到他是时候去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力了。作为年轻的皇帝,他逐渐产生了想要重新掌握国家权力的欲望,尤其是在这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
光绪生于清朝的最暗淡时刻,鸦片战争后的清王朝在外敌侵扰和内部腐化的双重压力下,逐渐步入了崩溃的边缘。光绪虽然处在这个腐化的王朝的顶端,但他深知,这个摇摇欲坠的政权最终将一同摧毁他所寄生的王朝。
尽管清朝的衰败已不可避免,但权力的诱惑依然强烈,许多人依旧垂涎这些几乎已经毁灭的权力。无论清朝将走向何方,光绪的亲政欲望始终未曾放弃。
光绪自十八岁亲政起,便着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权力收复之举。即便如此,慈禧掌握了多年政权,在朝廷中积累了深厚的根基,而年轻的光绪皇帝即便名义上已为执政者,却始终无法撼动太后的权威。
在这种情形下,光绪选择了依靠新兴的力量——维新派。由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带头,光绪支持他们进行的维新变法,以便从慈禧手中夺回更多的权力。然而,正如历史所示,这种尝试无论如何也未能改变国家的命运。
维新派虽然有一定的理念,但在清朝腐朽的政治机器面前,几乎毫无胜算。最终,戊戌变法的失败以戊戌六君子的殒命和无数改良派的鲜血为代价画上了句号。光绪,作为变法的主持者,也因为失败而完全沦为傀儡,彻底失去了对政权的控制。
变法失败后,光绪被慈禧软禁在瀛台,成为了一个象征性的皇帝,几乎所有的权力都落入了太后及其忠实的“保皇派”手中。那些曾支持他的人也在太后强大的权力面前退缩,而他,最终也未能实现自己梦想中的统治。
在软禁多年之后,光绪的健康逐渐恶化,最终在“病中”去世。这个生前从未真正掌握过权力的皇帝,在死后却享受着空前的荣誉。
他的葬礼尤为壮观,规模庞大的队伍中,仪仗队人数接近两千,盛大的葬礼让整个队伍气势如虹。光绪的棺材由128名壮汉抬起,经过长安城,前往皇陵。队伍之中,文武百官和皇室成员紧随其后,盛大的场面不禁让人感受到他作为帝王的威严。
葬礼上,成千上万的纸钱纷纷扬起,飘散在空中,整个场面仿佛被白色纸钱的浪潮所吞没。北京的百姓纷纷聚集在街头,围观这一场难得的盛事。光绪的葬礼,在百姓的八卦闲聊与庄严肃穆之间,完成了它最后的仪式,历史的长河在这一刻悄然流转。
这场葬礼,也成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场盛大葬礼,象征着一个历史时代的终结。
参考文献:
吴空 《光绪皇帝之死》 紫光阁 1996(04)
刘睿 《戊戌变法中维新派的激进与保守——浅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