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4600期。1984年2月,解放军开国大将粟裕同志因病去世。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同志亲自登门探访了粟裕的遗孀楚青女士。粟裕一生战功显赫,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传奇人物,杨尚昆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向她表达了深切的哀悼之情,同时关切地询问楚青家中是否有需要帮助解决的事情。楚青闻言,神情哀伤地告诉杨尚昆一个困扰已久的问题。
楚青缓缓开口,提到粟裕晚年一直心存遗憾。1958年,粟裕被不公地扣上了“极端个人主义”的帽子,这成了他心头的一个无法释怀的结。随着国家开展拨乱反正,许多与粟裕有相似遭遇的老干部得到了平反昭雪,唯独粟裕的案件始终没有得到妥善处理。早在1979年,叶剑英元帅曾亲自指示粟裕准备申诉材料,但材料提交到总政治部后,经过多次反复,几年过去了依旧没有得到处理,直到粟裕病逝,这成了他晚年的一大遗憾。
杨尚昆听后,面色凝重,语气低沉:“那时谁在管总政治部?是韦国清吗?”楚青默默点了点头。杨尚昆摇了摇头,深有感触地说道:“韦国清,他就是这样的人,根本不愿处理这种事情。”至于粟裕与韦国清的关系,杨尚昆心里十分明了。解放战争时期,韦国清曾是粟裕的直接下属,担任过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以及苏北兵团司令员。按照理应是关系较好的上级与下级,但实际上,两人并未亲近。因为粟裕在战争中更倾向于重用叶飞、陶勇、王必成、许世友等人,而韦国清的部队实力较弱,常常只能承担阻击战等相对次要的任务,久而久之,韦国清对粟裕产生了不满和偏见。建国后,粟裕遭到错误批判,被免去总参谋长职务,韦国清对他避之不及,以免受到牵连。尽管如此,韦国清仍是平反问题中的关键人物——1979年,叶剑英指示粟裕申诉时,总政治部主任正是韦国清。
韦国清非常清楚1958年军队扩大会议的情况,当时粟裕等人受到批判,会议的主导者是邓小平同志,彭德怀和聂荣臻元帅也明确表态。到了1970年代后期,尽管“拨乱反正”成为主流,但1958年时期的军队领导层大多仍然地位显赫,除彭德怀因病去世外,其他几人的职权甚至超过了当年。韦国清的政治敏感度非常高,他明白,作为开国第一大将,粟裕能否平反,不完全由总政治部的主任来决定,而是要看整个政治局势如何发展。韦国清认为处理这类问题需要审慎、稳妥,必须根据形势做出判断。
粟裕晚年非常关心自己的平反进展,两次专门给韦国清打电话,但每次得到的答复都不明确。为了尽快解决问题,粟裕还亲自拜访了聂荣臻、徐向前两位元帅,并通过总政治部副主任甘渭汉催促推进申诉进程。然而,几年来的努力犹如石沉大海,毫无进展,这让粟裕非常沮丧,心情日渐沉重,身体状况也随之恶化,最终在1984年怀着遗憾离世。
杨尚昆对粟裕一直怀有极高的敬佩之情。当楚青向他反映情况后,他决定亲自推动粟裕的平反。1989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正式出版,特别加入了一段话,明确指出粟裕大将于1958年遭遇了错误的批判。这一进展,是杨尚昆通过不懈努力促成的,这也令楚青倍感欣慰。至于粟裕的正式平反,则发生在1994年底,中央军委发布公开文件,恢复了粟裕大将的名誉,彻底纠正了当年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