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安庆失守的消息传到南京,洪秀全顿时勃然大怒,立刻废除了洪仁玕和林绍璋的官职,并严厉斥责了陈玉成。这场战役中,太平军遭受了沉重打击,不仅损失了5万精锐兵力,而且京城西侧的重要门户也被敌军攻破。湘军趁胜直逼,深入雨花台,形势迅速恶化,太平天国的处境越发艰难。
太平天国的战争史上,武昌、九江、安庆和雨花台四大战役,均属于大规模的会战。尽管湘军在这些战斗中采用的战术并不算特别高明,但他们却最终取得了胜利,显示出战术执行的稳定和后勤支持的强大。
那么,从战术角度分析,太平天国究竟应如何应对,才能击败湘军、解除安庆之围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湘军具体的战术策略。
1856年,胡林翼被任命为湖北巡抚,开始领导湘军。他针对湘军在阵地战和攻坚战中的不足,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和训练,同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作战方案,使湘军焕然一新。
胡林翼的核心战术是依靠强大的水军力量、完善的后勤保障和清朝的国力优势,采取“围点打援”的策略,逐步消耗城内的太平军力量,并消灭其所有有生力量。
为什么湘军能在武昌之战和九江之战中获胜?原因很简单——他们通过消耗战稳住阵地。太平军缺乏强大的水师,且攻坚能力有限,根本无法撕破湘军严密的防线,从而断绝城内守军的补给线。
1858年,胡林翼回家服丧,李续宾独自指挥军队,他放弃了“围点打援”的战术,选择与太平军正面展开阵地战。结果,陈玉成在结束浦口之战后立即带兵增援三河,彻底歼灭了湘军6000名精锐部队,李续宾阵亡。
三河之战中,陈玉成和李秀成麾下的太平军长期征战,几乎没有喘息之机,却能取得湘军的胜利,这让曾国藩深受震动。担任两江总督后,他便加强了胡林翼的战术,避免轻易决战。
在安庆之战中,湘军依旧采用与武昌、九江战役相同的战术。他们在城外挖掘壕沟,筑起坚固堡垒,严防太平军突围,而自己则稳守阵地,展开持久消耗。
湘军凭借充足的资源和后勤支持,有水军运输补给,还有多隆阿的骑兵部队截击太平军的增援。如此一来,本应是湘军攻坚的战斗,反而成了太平军苦苦攻坚的局面,战场角色发生了逆转。
曾国藩和胡林翼深谙太平军水师薄弱、后勤不足的弱点,因此坚持“围点打援”的策略。只要湘军稳扎稳打,不轻易发动大规模进攻,基本就能掌控战局。
安庆之战中,陈玉成选择硬拼,频繁派出精锐兵力正面对抗湘军,不仅消耗自身元气,还引发与其他援军将领的矛盾。最终,他困守庐州,无人愿意出手相救,根源正出于此。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湘军的战术并不复杂,也并非不可破解。太平军要想达成战略目标,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跳出内线,把战场转移到外线,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
湘军主力忙于攻城,八旗和绿营战斗力平平,给太平军留有可乘之机。如果能够突破内线,主动进攻清朝的核心地带,特别是经济重镇江浙一带,就有望扭转战局。
那么,太平军应该攻向哪里,才更有效呢?其实有两个方向:一是西进武昌,二是东征江浙,其中东征江浙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武昌是九省交通枢纽,是湘军的大后方所在地,也是湖北省会。攻打安庆的主力胡林翼军团,包括鲍超、多隆阿、李续宜和成大吉,都是胡林翼麾下精锐。
胡林翼作为湖北巡抚,救援武昌是他的职责所在,他必定会调兵回援。只要他带领主力离开安庆,仅凭曾国荃领导的“吉字营”和彭玉麟的长江水师,是难以攻破安庆的。
曾国荃,人称“九帅”,擅长围城战,但阵地战水平一般,北上攻捻军时多有失利也证明了这一点。其“吉字营”兵力不足六千,攻城难度极大。
安庆城防由叶芸来坐镇,防守严密,而曾国荃又无法做到无懈可击,因此单纯围城意义有限。
攻打武昌的战术没错,但难度较大。因为太平军缺乏水师,而湘军防守坚固,双方容易陷入拉锯,难以形成突破。
最理想的选择是东征江浙,这也是李秀成在第二次攻破“江南大营”后极力推崇的战略方案。
或许有人认为李秀成目光短浅,不愿援救安庆,坐视陈玉成失败。其实,李秀成的本意并非如此,他在自述中明确表示:应先夺取江浙,组建铁甲水师,训练精锐部队,随后与曾国藩一决高下。
李秀成当然希望援救安庆,只是战略路线与陈玉成不同而已。
江浙是清朝的财税重地,朝廷一半的赋税来自这里,且江浙是漕运要冲。如果陈玉成与李秀成联手集中兵力东征,很快就能拿下江浙。
此时八旗和绿营军力早已衰败,江浙的清军几乎无力抵抗太平军的进攻。更重要的是,陈玉成和李秀成联手,能够快速夺取江浙,并在列强介入前,将上海纳入太平天国的版图。
失去江南,清廷必定焦虑万分。僧格林沁在北方对付捻军,湘军也只有在曾国藩的命令下才能出兵援救江浙。作为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怎会轻易违抗朝命,拒绝救援?
事实上,湘军夺取安庆后,李秀成第二次东征江浙,清廷多次下令曾国藩与李秀成决战。曾国藩本想出兵,奈何曾国荃坚持攻打南京,迫使李鸿章组建淮军对付李秀成,左宗棠则负责镇压李世贤。
攻打江浙正是切中了清朝的命脉,只有这样曾国藩才有可能解除安庆之围。而即使曾国藩迟迟不出兵,也无法改变大局:陈玉成和李秀成占领江浙后,有充足的财力和兵力装备先进武器,再反攻西线,湘军怎能抗衡?
综上所述,从战术角度看,解除安庆之围的最佳方案是陈玉成与李秀成联合进军江浙,这才是上策。此策通过“围魏救赵”,将内线战转为外线战,迫使敌军不得不分兵应对。
那么,为何太平天国没有采纳这一策略?难道太平天国缺乏人才?当然不是,李秀成本人就洞悉了问题所在。但在“封地制”下,诸侯王各自为政,皆有自己的算计,想让他们联手作战、形成合力,实属难如登天。
因此,安庆之围虽有破解之法,但太平天国因内部无法整合,没有一位强有力的君主或重臣统率诸侯,最终只能是徒劳无功。
实际上,杨秀清去世后,太平天国便失去了核心主心骨。各路将领各自为战,陈玉成、李秀成亦是如此。如果杨秀清仍在,作为东王辅政,调度兵力、统筹全局,完全有可能击败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