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庄子如同清醒的孤鹤,傲然独立于尘嚣之外。
庄子名周,宋国蒙人,约出生于公元前369年,和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代。庄子年轻时曾担任漆园吏,虽然他学问广博,可是对于权力却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庄子四十岁左右的时候,楚威王听说他的学问和德行很好,于是就以重金相聘为相。对于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庄子只是淡然一笑,说出那句千年流传的箴言:“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宁可在泥水中自由摆尾,也不愿成为庙堂上被供奉的牺牲!在庄子的境界中,精神自由如清澈流水,拒绝被任何华丽牢笼囚禁。
不受权力和功名所累,庄子生活清贫,可是他却不以为意。他经常身穿粗布衣服,脚穿草鞋,有时候甚至要借粮度日。每当别人嘲笑他困顿时,他只是淡然回应,坦然接受自己选择的一切。妻子离世,他鼓盆而歌,看似不近人情,实则已参透生死如昼夜交替,如同溪水汇入江海,无需悲泣。在常人难解的哀恸中,他已然洞悉生命流转的真谛。
庄子的思想就像鲲鹏展翅,永远自由翱翔在浩瀚天际。《逍遥游》中,鲲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壮阔图景,道出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精神境界。
《齐物论》里,庄子看破世人执着于彼此、是非、生死的局限,如站在宇宙中心观察,万物本无差别,大小、美丑、生死皆在道的洪流中浑然为一。他珍视“无用之用”,就像那棵因不成材而免遭砍伐的大树,看似无用,却藏着保全生命的智慧。
《庄子》中最耀眼的,当然是庄子与惠施的论辩,两种迥然的思想碰撞出璀璨星火。濠梁之上观鱼之乐,一问一答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妙对,不仅触及认知边界,更揭示心灵感通的可能。惠施死后,庄子慨叹“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思想上的对手,早已成为他精神世界无可替代的映照者。
庄子辞世于约公元前286年,他留下洋洋洒洒十余万言的《庄子》,内篇如浑金璞玉,多出自本人之手,外、杂篇则闪烁着后世追随者的智慧光芒。他的思想与老子一脉相承,共同熔铸道家哲学的巍峨殿堂,却又自成天地。老子更重治国之术,庄子则深入心灵之境,追求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和与宇宙大化的冥合。他的文字汪洋恣肆,想象奇瑰,寓理于生动的寓言之中,成就我国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
在庄周的世界里,无论尘世如何喧嚣,心灵总可寻得一片翱翔的天空,他为我们指出一条超越现实羁绊、通往精神自由的道路:在纷繁世相里,做那尾曳于涂中的龟,自在逍遥,不为世俗牢笼所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