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2月,光绪皇帝因病奄奄一息,慈禧太后立即下令,让醇亲王载沣将年仅3岁的溥仪接入宫中,准备让他继位。光绪皇帝驾崩后,溥仪顺利继承了大清帝国的皇位,但此时的清朝已步入崩溃的边缘。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隆裕太后宣读了退位诏书,清朝正式灭亡,溥仪成为最后的清帝。然而,根据相关的优待条件,溥仪依然享有“皇帝”头衔,并按外交礼仪接待外国使节,他也得以继续在紫禁城生活。
大清灭亡后,溥仪的生活没有完全被打断,宫中的太监、宫女和满清的遗老依旧尊称他为“皇帝”。1922年12月1日,年仅16岁的溥仪与郭布罗·婉容成婚,这一盛大婚礼迅速成为全国的焦点。婉容的父亲郭布罗·荣源是当时的内务府大臣,他一直提倡女子教育,并聘请了英文老师来教导婉容。婉容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并被认为具备了“满清贵族的生活气息”,她不仅拥有显赫的家族地位,还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美丽容颜,成为了当时最受瞩目的名媛之一。
婚礼前夕,政界名流纷纷送上厚礼。大总统徐世昌和黎元洪各自送上了2万大洋,而张作霖和张勋等人也送了1万大洋,还赠送了各种珍贵的礼品。尽管满清遗老未邀请驻京的外国使节参加婚礼,但他们还是通过北洋政府向溥仪提出请求,想亲自到紫禁城向溥仪祝贺。婚礼当天,报纸纷纷报道盛况,神武门外的街道上,汽车、马车、骡车排满了道路,彩棚高挂,宾客如云。到场的既有清朝宗室、亲贵、太监,也有来自14个国家的外交使节,共有超过1000名宾客出席了这一盛大仪式。
然而,尽管外界看似一片热闹欢庆,婉容与溥仪的婚姻却注定了悲剧的开端。婚礼之夜,溥仪与婉容并未同房。溥仪在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写道:“那间暗红色的屋子里,我觉得十分压抑。新娘坐在炕上低着头,我站在一旁看了一会儿,只觉得眼前一片红:红帐子、红褥子、红衣、红裙、红花朵……仿佛一摊熔化的红蜡烛。我感到非常不自在,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最后还是觉得养心殿更好,便推开门,回去了。”
溥仪的这一说法得到了太监孙耀庭的证实。在《末代太监孙耀庭传》中,孙耀庭提到:“婚礼之后,溥仪极少在储秀宫过夜。如果偶尔过去一两次,倒成了稀罕事。早上醒来,皇帝拍拍屁股就走,夫妻之间没有任何温情,也没有半点怨恨。而婉容的神情越来越颓废,她脸上薄施粉黛,却常常留下泪痕。”溥仪与婉容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没有温暖和和谐。
随着溥仪的流亡生涯,婚姻变得更加破裂。1924年,溥仪被赶出紫禁城,流亡天津,而婉容则在溥仪的背后渐渐迷失自我。她开始频繁吸食鸦片,以此来麻痹自己痛苦的心灵。随着溥仪成为伪满洲国的“皇帝”,婉容几乎被打入了冷宫。她的鸦片成瘾日益严重,直到她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根据身边太监的回忆,婉容每天吸食大约二两鸦片。由于长期缺乏营养,她的健康不断恶化,甚至无法正常走动,到了伪满洲国末期,她的牙齿几乎全部掉光了。孤独和病痛让婉容陷入了更深的绝望,她甚至开始与溥仪的侍卫私通,并生下了一个孩子。然而,溥仪得知这一消息后暴怒不已,他将婉容所生的孩子丢进了锅炉。根据溥仪的自传,这一事件被删减了约16万字,但仍在一些稿件中留下了痕迹。
1945年8月,日本在二战中无条件投降,溥仪准备逃往日本,却在沈阳机场被苏联军队俘虏,随后被押送至苏联关押。婉容由于健康问题行动不便,未能及时逃脱,也被俘虏并送至吉林延吉的监狱。在1946年6月的一天,婉容因病去世,年仅40岁。
婉容去世后,她的尸体被简陋地包裹在一张破席子里,随后被埋葬在附近的山上。至今,婉容的坟墓究竟在哪里,依然没有确切的答案。她的一生,注定了与悲剧和孤独为伴,最终在无尽的痛苦中走向了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