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史贻直:活82岁,任5省封疆,雍正临终前赐他一件衣服,他泪沾襟
迪丽瓦拉
2025-09-23 13:02:07
0

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年羹尧在西北战场大获全胜。那天他凯旋归来时,广安门外聚集了无数文武百官,王公以下纷纷跪地迎接,场面异常庄重肃穆。可是在人群之中,有一位官员并未像众人那样跪下,只是礼节性地向年羹尧拱手作揖,显得格外突出。

令人意外的是,年羹尧对那些跪拜的官员视若无睹,却对这位不下跪的官员表现出极大的欢喜与重视。他立刻下马,将这位官员扶上坐骑,两人并肩策马进入城门,而那些跪地迎接的官员则被留在城门之外,一时间都显得错愕不解。正如《小仓山房文集》中所记载:

“王公以下膝地郊迎,年不之顾。史文靖公贻直独长揖不拜,将军望见大惊,翻骑而下,扶之上马,并辔入彰仪门……”

这位不下跪的官员便是史贻直。

在雍正初年,年羹尧权倾朝野,气焰盛极一时,连王公大臣都不敢正眼看他一眼。然而,唯独对史贻直,他却表现出极高的敬意和礼遇。究竟史贻直是怎样的一个人,能够赢得年羹尧如此尊重?

本文博史君将为大家揭开这位任职过五省封疆大吏的清代名臣史贻直的故事,通过他的生平事迹,一窥康雍乾三朝时期的清史风貌。

说起史贻直,不得不先提他的父亲史夔。史夔来自江苏溧阳,自幼聪颖过人,20岁时便考中举人。康熙二十一年,他以进士身份出名,且荣列二甲榜首,当时被誉为青年才俊的典范。或许史夔自视已臻天才之列,却未料到,他的儿子史贻直后来更胜一筹。根据《清史稿·列传九十》记载:

“史贻直,字儆弦,江苏溧阳人。父夔,康熙二十一年进士,官至詹事。”

史贻直,字儆弦,号铁崖,生于康熙二十一年父亲高中进士之年。或许是遗传了父亲的卓越才华,史贻直自幼记忆过人,博览群书,尤其痴迷于儒家经典与古代制度。17岁时,他便考中举人,次年进京赶考,一举夺得进士头名,年仅18岁,刷新了家族的“天才”纪录。

值得一提的是,史贻直这一年同榜的还有一个名叫年羹尧的人,两人由此早早结识。

高中进士后,史贻直被任为翰林院检讨。父子二人在朝中共事时,史夔为避嫌,主动请求调任浙江。史贻直在康熙朝屡获提拔,曾任翰林院侍读学士。

期间,康熙帝与史贻直发生了一段趣闻。据《清稗类钞》记载:

“圣祖尤恶吃烟。溧阳史文靖、海宁陈文简两公,酷嗜淡巴菰,不能释手。圣祖南巡,驻跸德州,闻二公之嗜也,赐以水晶烟管。偶呼吸,火焰上升,爆及唇际,二公俱而不敢用。”

康熙帝极讨厌大臣抽烟,而史贻直与陈文简两位翰林几乎烟袋不离手。南巡路过德州时,康熙帝听闻他们的嗜好,特地赐给他们水晶烟管。但二人吸烟时火焰突然蹿起,甚至烧到嘴唇,吓得不敢再用。康熙帝的这番戏弄也侧面反映了他对史贻直的亲近与关注。

史贻直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统治。他在康熙年间虽表现平平,但到了雍正时期迎来了仕途巅峰。

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帝驾崩,雍正帝继位。年羹尧获任抚远大将军,率兵镇守西北。因为与年羹尧同科出身,史贻直被年羹尧推荐给雍正,雍正帝通常重用“年选”官员,迅速任命史贻直为南书房行走,成为近臣。

史贻直记忆惊人,面对雍正的询问总能答得头头是道。雍正二年,他被任命为吏部侍郎。

雍正三年,年羹尧突然失势,曾被其举荐的官员纷纷与其撇清关系,甚至有人弹劾。史贻直与年羹尧关系深厚,且开篇提到年羹尧凯旋时两人并辔入城,身份明晰为其“党羽”。

然而史贻直并不隐瞒此事。一次,雍正严厉问他:“你是不是年羹尧举荐的?”史贻直回答:“荐臣者羹尧,用臣者皇上也。”意指虽由年羹尧荐举,但他忠于皇帝。雍正听后大为满意,未因此牵连他。

雍正四年,发生了震动朝野的“田李互参案”。河南巡抚田文镜严查官员,许多人被免职。田文镜出身“监生”,免职的多是“科甲”出身官员。直隶总督李绂经过河南时指责田文镜故意打击读书人,两人互相弹劾,朝野分成两派,险成朋党斗争。

雍正令史贻直赴河南彻查,史贻直发现田文镜罢免不少官员确有冤屈。此案过后,田文镜请罪,史贻直名声大振。

同年,史贻直还赴山西调查“年羹尧阻挠盐政案”,尽管与年羹尧有旧情,却毫不留情地严肃查办,获雍正高度赞赏。随后又赴福建查处福建巡抚朱纲与按察使乔学尹互参案。此时史贻直宛如雍正帝的“救火队长”,各地大案要案皆有他的身影。雍正帝嘉奖他公正执法,任命他为福建总督,这是他首次担任封疆大吏。

刚到福建,史贻直即做出一件大事:福建水师巡海时趁机走私,损害关税利益,史贻直坚决禁止此事。

第二年,他发现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四府因产米少,地方官不敢出售陈米,导致粮食积压。他上奏雍正建议采购台湾屯田军兵米,低价卖陈米给民众,促成粮食流通。史贻直在福建虽只任一年半,却政绩卓著。

《史记·索隐》评价他:“奉职循理,为政之先。恤人体国,良史述焉。”

博史君认为,评价官员关键看他是否履职尽责、关怀百姓、立有作为。史贻直无疑符合这些标准,值得铭记。

雍正八年,两江总督范时绎因罪被革职,雍正帝任命史贻直接任。此举颇具争议,因史贻直是江苏溧阳人,按回避原则不宜管辖故乡,且两江地位重要,众多势力虎视眈眈。

《清史稿》记载:

“八年,调署两江总督,以本籍疏辞,勿许。授左都御史,仍留两江。”

史贻直极力推辞,但雍正帝坚持任命,兼任左都御史。

博史君感叹,雍正帝用人不拘一格,破除籍贯限制便是典型例证。

史贻直在两江期间,清理冤狱,鼓励农业,家乡百姓对他颇为敬爱。

次年,雍正筹备征讨准噶尔,陕西、山西、甘肃、四川需一强有力军政统筹者。史贻直被任兵部尚书,兼陕西巡抚,权力更胜以往。

当时川陕总督岳钟琪率军前线,陕西巡抚实为军政调度中枢,史贻直作为兵部尚书是岳钟琪的重要后盾。

湖广总督迈柱请求疏通荆子关至陕西龙驹寨水道,以便粮运。史贻直深入调查,发现此举会破坏当地灌溉用水,便奏请皇帝取消计划,称:“百姓引水灌溉,筑堤蓄水,不能为一时之需,断民生根本。”

雍正帝赞叹:“史贻直为官有德,真心为民。”

《说苑》有云:“治国之道,爱民而已。”

博史君认为,封疆大吏的一举一动都关乎千万百姓,史贻直以民为本,难能可贵。

史贻直在陕西四年,助力雍正治理西北军务。雍正十三年七月,召其回京,但未及回城,雍正帝驾崩。

乾隆帝继位,召见史贻直,赐予雍正帝遗留衣物,表达“始终如一”之意。史贻直感动泪下,乾隆亦泣不止。

乾隆元年,史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最... 北洋大时代道德篇(七):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 在北洋历史中,庙堂权谋充满...
原创 为... 唐朝是一个繁荣强盛的时期,四海宾朋都来祝贺,文化上诗词歌赋繁盛,文人墨客辈出。唐朝和明朝一样,都是大...
原创 三... 大家好,我是「历史解码者」!千年历史烟云,多少文明兴衰更迭。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中国考古史上最令人震...
原创 三... 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英雄辈出。这一时期,许多英雄人物的故事流传至今,其中就有吕布的英勇事迹。例如刘...
原创 被... 三国时期名人众多,其中不乏盖世英杰,但随着时间推移,有些人物逐渐被后人淡忘。其中有一位少年出身于名门...
原创 1... 浓雾弥漫,东直门外挤满了人,呼吸里都是尘土味。清晨的北京,天没亮透,外国使节、清朝遗老、洋记者和满城...
原创 三... 每当战乱爆发时,总会有许多名将崭露头角,建功立业。然而,江山代有才人出,许多曾经威风凛凛的名将也早早...
原创 中...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的王朝兴衰都与中央集权的封建体制息息相关。每一个王朝的壮大,往往依赖于开国帝...
原创 朱... 凤阳这个地方,大家都很熟悉,尤其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上。小岗村的农民们在1978年实行大包干政策,取得了...
原创 娶... 众所周知,明朝的第七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非常宠爱比他大了十七岁的万贵妃。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万贵妃...
原创 长... 636年6月21日,长孙皇后在立政殿去世。自此,唐太宗失去了他心目中的“贤内助”和“良佐”,他的内心...
原创 三... 每个历史上重要的人物,都会有一位强大的保镖随身保护,这种现象在古今中外都普遍存在,尤其是在战乱时期的...
原创 《... 在观看《唐朝诡事录》这部剧的时候,剧情中旗亭画壁这个故事中,冷籍、高达以及王幼伯三伟大诗人斗诗的场景...
原创 三... 第五档:阚泽、徐庶、李儒、逢纪、田丰(5位) 阚泽在东吴历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赤壁之战时,他机...
江苏溧阳考古发现“最早的江南”... 原题:溧阳考古发现“最早的江南” 距今8100年,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提供关键实证 经过近3年考古发掘...
原创 明... 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正如唐朝以文化的繁荣著称,隋朝以经济的富庶为人所知,宋朝则因商业的发达而广...
原创 崇...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朝代都曾被外族侵占,有些朝代甚至连皇帝也被外族俘虏。这些历史事件让我们看到了软...
著名清史专家冯佐哲病逝 冯佐哲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发布讣告称,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退休干部、中共党员、原清史研...
原创 杀... “关羽大意失荆州”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情节,发生在公元219年。故事讲述了东吴将领吕蒙带领军队...
原创 上... 上海街头,转角就是一家拉面店,招牌写着日文,服务员讲着日语,老板是地道的东京人。可这不是旅游区,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