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初,一位年逾八十的高僧馨扬大师对组织说:“我已经年纪大了,妙圆大师的事不能再隐瞒下去了。如果现在不说,这将成为党史上的一个谜团,影响党和人民的信任,所以我急需向上级交代清楚……”
这里提到的妙圆大师,真名是钟循仁。他于1905年出生在江西省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因为与当地恶霸发生冲突,钟循仁的父亲,一位村学堂的老师,不得不辞去教职,回家务农以养家糊口。
大约在1926年,共产党党员杨奇函回到家乡兴国县,开展工农革命活动,钟循仁受其影响,开始投身革命事业。1930年,国民党发动第三次“围剿”,兴国县成为敌军进攻的重点区域。钟循仁作为区委书记,在毛主席的指导下,带领游击队展开顽强的反抗。
在这场战斗中,钟循仁不仅成功组织起担架队、运输队和救护队,还积极支援红军,配合反“围剿”作战。由于他出色的工作能力和坚定的革命信念,钟循仁在上级中赢得了极高的评价。他担任县委书记期间,不仅在农业、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尤其是在扩红工作上,他更是屡次超额完成任务,带领兴国县获得了全省的桂冠。
作为一位革命领导者,钟循仁不仅言辞激昂,更身体力行,时时刻刻为干部树立榜样。他的务实作风和领导力,使得兴国县成为中央苏区的模范县,屡次得到毛主席的赞扬:“兴国模范县实际上是钟循仁领导下创造的!”
1934年11月,闽赣军区的司令员宋清泉、参谋长徐江汉和政治部主任彭祜在面对敌军进攻时,选择以“保存实力”为由,放弃了清流、宁化和泉上三城,并在接下来的几周内放弃了建宁、泰宁和资溪,最终撤退至江西苏区。与此同时,他们向中央报告称自己正在进行游击战。中央察觉到他们的虚伪行为,及时给予了严厉的批评:“你们看似在打游击战,实则游而不击,屡屡损失兵力!”
为了扭转局势,中央决定将作风过硬、勇敢果断的钟循仁调到闽赣,担任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他的到来,令整个闽赣地区的气氛发生了剧变。钟循仁召开紧急会议,激励大家要坚定信心,告诉大家“红军主力已经在湖南获得了胜利,中国革命定会成功,我们决不能丧失信心!”
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而就在他们离开于都不久,敌人便迅速占领了该地。钟循仁带领地方游击队深入赣粤边的山区,继续顽强抗敌。1935年3月,中央分局的电报传来,告知他们将不再通过电报指挥闽赣的游击斗争,要求他们独立自主。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令一些人心生动摇,尤其是宋清泉一伙,他们开始在部队内散布悲观情绪,甚至暗中策划投敌。
钟循仁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立即组织紧急会议,要求大家坚定立场,坚决不被任何困难吓倒,并誓言:“我决定战斗到底,哪怕只剩下一枪一弹!”
然而,宋清泉等人并未被劝服。第二天早晨,他们悄然带领队伍下山投降敌人。钟循仁一觉醒来发现,山上的大多数人已经消失,只剩下二三十名干部。心急如焚的他立即联系杨道明商讨对策。这时,一支民团武装突然包围了他们的驻地,双方爆发激烈战斗,钟循仁的队伍损失惨重,20多名干部当场阵亡,10多人被俘,只剩下钟循仁和杨道明等9人逃脱。
他们趁夜色掩护,成功突围至永太玉湖一座大山中。为了不被敌人发现,他们暂时停下脚步休息。第二天,他们被敌军发现并展开激战,两名同志负伤,无法继续前行,只能藏匿在当地百姓家中治疗,剩下的7人继续突围。
经过一番商讨,钟循仁与杨道明决定分开行动。由于他们是国民党重点搜捕的对象,回到江西显然不安全。因此,他们开始寻找党组织的踪迹,但早已失去联系,找寻的过程无果。杨道明由于患有肺病,无法继续长途跋涉,他们只得暂时找地方躲藏。
经过辗转,他们最终藏身于一个寺庙。为了避人耳目,他们几乎与外界隔绝。直到1943年,寺庙里来了两位陌生人,经过简单交谈,钟循仁与杨道明怀疑他们可能是地下党的同志,准备找机会透露身份。然而,这两位同志匆匆离去,错失了与组织接触的机会。
虽然他们隐居在寺庙中,过着平静的生活,但钟循仁的内心一直无法平静。特别是在一段时间,他常常自责:“我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啊……我辜负了党对我的信任,没脸见党中央和家乡的父老。”这种痛苦持续了许多年,直到他最终释然,决定永远隐姓埋名。
即便如此,钟循仁与杨道明的革命情怀并未消失。他们始终保持着对党的忠诚,不论在寺庙中多么艰难困苦,他们仍然自力更生,带领其他僧侣开荒种地、耕作养生。尽管他们的身份被误传为已经牺牲,但他们始终坚持不对外透露任何信息。
1980年,钟循仁病重临终前,嘱托杨道明:“我死后,你一定要守口如瓶,绝不能透露我的身份,甚至不能告诉我的家人,尤其不要向组织报告。”钟循仁去世后,杨道明遵守了他的遗愿,一直没有透露任何秘密。
直到10年后,杨道明在临终前深思熟虑,决定将这个长久隐藏的秘密告诉党组织,以免这段历史成为党史中的悬案,给党带来不利影响。于是,他将钟循仁的遗物交给了永泰县党史办。
杨道明也永远无法忘怀过去的革命岁月。每当夜深人静时,他总会悄悄流泪,回想那些牺牲的同志。1999年,杨道明去世,享年90岁。钟循仁与杨道明的革命经历令人唏嘘,如果没有叛徒的背叛,如果他们挺过那段艰难岁月,或许会有更加辉煌的成就。但历史没有“如果”,他们的遗憾永远无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