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马超
马超是三国时期颇具名气的将领,因其在《三国演义》中英勇无畏的形象,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关注历史真相的人开始了解到,真实的马超与演义中所描绘的光辉形象有所不同,不过这些认知大多聚焦于他的武艺和品格方面。
在《演义》中,马超被描绘为世代王侯,但现实情况则截然相反。尽管马超确实是东汉名将马援的后代,但到了他的祖父那一代,家族地位已降至县尉级别,后来因家境贫寒无法为儿子娶妻,甚至娶了一位羌族女子。马超的父亲马腾年轻时曾以砍柴为生,从家庭背景看,马腾和刘备有些相似,都是出身曾经显赫但如今落魄的家族。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在关中地区调兵,马超联合关中诸侯韩遂等人抵抗曹操,一度对曹操构成极大威胁。但曹操利用离间计击败马超,使其退兵。随后马超重新集结部队攻占陇上各郡,失败后投靠汉中张鲁。
刘备攻打刘璋时,马超选择投降刘备,协同刘备军队围攻成都,汉中之战结束后,联名上书尊刘备为汉中王。蜀汉建立后,马超官至骠骑将军、斄乡侯。章武二年(222年),马超病逝,享年47岁。
虽然许多人喜欢他,但从本质上讲,他缺乏坚定的忠诚。在投奔刘备之前,马超为个人利益曾联合西凉将领抵抗曹操,失败后毫不犹豫地投靠张鲁。后来刘备攻打刘璋时,他见势不妙,反而与敌军联合,背叛了刘璋,为敌军夺取成都立功。由此看,他是个典型的见机行事者,忠诚度不足。
4、张绣
张绣是魏国著名将领,也因叛变闻名。
他以手段狠辣著称,深得曹操信任,却在关键时刻背叛曹操,投向敌军怀抱。
他的叛变导致曹操军队惨败,并且张绣率军突袭曹操大营,令曹操措手不及。做出如此冷酷决定后,他还自称这是送给新主人的“礼物”。
张绣据守宛城,南连刘表以求自保,杀害曹操长子曹昂和名将典韦。后来曹操处境艰难时,张绣天真地归降曹操,协助抵御袁绍。
曹操为稳定局势未对其严惩,然而随着中原局势稳定,张绣难逃一死。总体来看,他的行为颇显幼稚,最终成了贾诩和曹操的牺牲品。张绣虽勇猛,但智谋有限。
民间评书中,张绣被称为“宛城侯”,又名“北地枪王”,持有虎头金枪。张绣还是武术名家童渊的得意门生。
3、于禁
于禁是魏国“五子良将”之一,以严明治军闻名。他在曹操被张绣背叛时,负责清理青州兵内乱并设营抵御追兵;也曾率少数骑兵攻入朱灵军营,夺得指挥权。
于禁的表现一直可圈可点,三十多年兢兢业业,赢得了“毅重”的美誉,是曹操最信赖的外姓将领之一。在樊城之战前,他已获左将军职位,并被授予假节钺,待遇在“五子良将”中最高。直到水淹七军惨败。
他勇谋兼备,却在叛逃归顺曹操后被关羽围困,选择屈服。关羽去世后,他先投靠孙权,后归顺曹操。不知曹操是否对他有所戒心?
赤壁之战时,曹操因误杀水军都督蔡瑁、张允,于禁和毛玠代任水军都督。赤壁战败后,他随曹操征讨马超、韩遂,阵前被马超击败。关羽攻打樊城时,于禁与庞德奉命援助曹仁,因妒忌庞德屡次阻挠其建议,最终被关羽水攻大败。
战后,于禁被俘,向关羽投降,被押送荆州。荆州陷落后,他被送往吴国,孙权降魏后释放其归国,负责守护曹操陵墓。曹丕让人在陵墓上刻其战败投降的事迹,于禁看后羞愧成疾而亡。
2、吕布
《三国志》记载吕布“有虓虎之勇”,如猛虎般勇猛,但“无英奇之略”,智力欠缺,性格轻浮反复,道德败坏,只顾利益。
陈寿评价说,“自古及今,未有若此而不夷灭也”,意指吕布此类人物必然失败。
史书对吕布的评价严苛,虽勇猛,但在诸将中排名不高。
吕布原为丁原部将,受唆使杀害丁原,投靠董卓,并与其结义为父子。后来又被王允策划刺杀董卓。随即被董卓旧部李傕击败,投靠袁绍,遭袁绍猜忌,转投张杨。
兴平元年,吕布趁曹操攻打陶谦时叛变,占据濮阳,但两年内被曹操击败,投靠徐州刘备。又在刘备与袁术交战时袭取徐州,与刘备时和时战。期间以辕门射戟解刘备与纪灵矛盾。
建安三年(198年),吕布连败刘备与夏侯惇,曹操亲自讨伐他,水淹下邳。吕布被部下背叛,城破被俘,最终被处死。
1、刘备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早年生活坎坷,曾投靠多位诸侯,参与镇压黄巾起义。曾率军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谦。陶谦去世后,将徐州让给刘备。
赤壁之战时,刘备与孙权结盟击败曹操,趁机夺取荆州,随后进军益州。
许多人崇拜他,因为他从一贫如洗到建立蜀汉政权,可谓奇迹。但论忠诚,刘备是投奔人数最多的诸侯。按理说,弱者投靠强者,而他所投靠的多数相继倒台,但他反而越来越强大。或许他投奔前已有深谋远虑,因此屡次投奔皆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