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刑罚是惩治犯罪的重要手段,历史上各式各样的刑罚层出不穷,种类繁多。举例来说,晚清时期出现过一种名为“锁带杆墩”的特殊刑具,长期以来一直令专家们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一张珍贵的老照片被发现,才使人们对其真相恍然大悟。那么,究竟什么是锁带杆墩?它有何独到之处?下面,就由小编为您详细揭秘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本文所附图片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支持,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删除。图片内容仅供参考,勿对号入座。)
根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刑罚体系相当完善,早在先秦时期便确立了著名的“五刑”制度,包括墨刑(在脸上刻字)、劓刑(割鼻)、剕刑(割脚)、宫刑(阉割)和大辟(斩首)。由于“五刑”过于残酷,随着社会文明进步,到了隋唐时期,“五刑”被改良为“新五刑”,即笞刑(鞭打)、杖刑(打板子)、徒刑(监禁)、流刑(流放)以及死刑(斩首),这一体系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
影视剧中,我们常见古代囚犯被戴上刑具,比如明清剧里的“枷”和“锁”。“枷”通常由两块厚重的木板组成,合拢后紧紧套住犯人的颈部和双手,而“锁”则指固定枷的锁扣及囚犯手脚上的镣铐。这种枷锁重达四五十斤,囚犯需终日佩戴,普通人根本难以忍受。枷锁不仅极大限制了犯人的行动自由,也给肩膀和手臂带来沉重负担,许多年迈或体弱的囚犯往往因无法承受而早早丧命。枷锁最初是刑具,但渐渐演变成刑罚的一种形式,成为惩罚犯人的手段。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代发展,枷锁也不断改进以适应新刑罚制度,晚清北方便出现了“锁带杆墩”这一特殊刑罚。
在清代《刑法志》中,学者们发现了关于锁带杆墩的记载,但内容相当简略,甚至专家初读时也感到困惑。经过深入研究,专家们一致认为,锁带杆墩是枷锁刑罚的衍生品或升级版,比传统枷锁更加严酷。专家还确认,锁带杆墩主要用于惩治严重犯罪者,表明其适用范围极为有限,反映出其极高的严厉性。通过查阅《大清律例》中的“狱具图”,专家们发现锁带杆墩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锁带”,即特制的锁具;二是“杆墩”,即用于插入铁杆的石质墩座。
为进一步探究锁带杆墩的具体形态,专家们还翻阅了大量清末民初的报纸和老照片,期望找到实物佐证。功夫不负有心人,档案馆里找到了多张民国时期外国记者拍摄的黑白照片,其中一张记录了一位疑似囚犯的男子,也有人认为他可能是一名乞丐。无论身份如何,照片中此人手握一根沉重的铁棒,动作显得十分吃力,显然这铁棒非同轻重。其颈部和脚踝上均套有铁链项圈,而这两处铁圈通过铁链固定在铁棒上,形成一个整体。
专家们推测,这极有可能就是历史记载中的锁带杆墩。细看之下,锁带杆墩虽未给囚犯造成枷锁那样的剧烈压迫,但它通过限制行动自由,使犯人无法奔跑甚至无法快速移动,成为极具威慑力的束缚工具。锁带杆墩还配备了专门的杆墩,将囚犯手中的铁棒牢牢固定,进一步限制其自由。研究表明,清末官府多用此刑罚对付盗贼,既防止其逃脱再犯,又能起到震慑其他潜在盗贼的效果,常将被锁带杆墩的盗贼公开示众于闹市,既安抚民心,也维护社会治安。
锁带杆墩不仅带来肉体上的折磨,更具有极大的心理压迫作用,使囚犯如同牲畜般被拴系,久而久之也产生了较强的教化效果。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刑罚制度趋于人性化和文明化,锁带杆墩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隐秘且科学的监禁方式,这些新的刑罚同样具备震慑和教化的功能。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律法》 作者:刘广安,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