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空城计,许多人自然会联想到卓越的智者——诸葛亮,他的字号为卧龙先生。刘备为了请他出山协助,共同谋划出一番伟业,甚至不惜三度造访其隐居之地,足以看出诸葛亮的智慧与才能在当时的三国历史中皆属罕见。彼时,三国演绎了无数英雄豪杰,尤其是那些足智多谋的人物更是比比皆是,像司马懿这样的智者,虽然同样颇具才能,但如果要论及能力与智谋,始终无法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在历史上,曹魏与蜀汉的战争激烈,对抗中,司马懿尽管文才武略出众,但针对诸葛亮的计策,他羞于迎战,最后不得不采取死守的策略。
那么,诸葛亮的真实能力到底如何?我们可以从三国时代各路谋士对他的评价中窥见一斑。比如,贾诩,这位曹魏的著名谋士,曾对诸葛亮赞誉有加,称其治理国家的才能超凡,这从侧面也显示出诸葛亮的卓尔不群。然而,对于贾诩,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但提到另一个人,大家都耳熟能详,那就是诸葛亮的宿敌——司马懿。在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诸葛亮乃天下第一奇才,作为竞争对手,他的认可无疑是对诸葛亮能力的真实肯定。
诸葛亮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更是一位天文地理无所不知的全才。然而,就在人们诧异于他在刘备去世后未能获得军事胜利时,许多人可能会将责任归结于蜀国当时的实力不济,或是蜀军与曹魏的较量之间根本无法对抗。真相真的是如此吗?让我们从刘备去世后的诸葛亮的作为开始探讨。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将蜀汉的未来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承载着重任,誓言要为蜀汉复兴。
诸葛亮在北伐之路上不遗余力,他曾果断斩杀马谡,以展现对军事纪律的严格要求,这也为他的北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了公元228年末,蜀汉大军在诸葛亮的指挥下对陈仓展开攻势,然而该地的防守工事令蜀军苦战了二十天却未能攻陷。纵观战争,粮草是夺取胜利的关键所在。到了公元231年,为了确保军备充足,诸葛亮创新出木牛和流马的供给方式,曹魏因持续作战而面临给养不足的问题,司马懿也在此过程中显得异常慌乱,最终遭遇兵败。不料,在蜀军获胜之际,负责粮草运输的将领李严未能及时送来粮草,导致蜀军不得已暂停了北上的步伐,转而返回。
公元234年,诸葛亮再度率军北征,然而这一次,司马懿吸取了以往的教训,坚决拒绝出城与蜀军作战,试图通过消耗蜀军的粮草来削弱其战斗力。那么,面对如此杰出的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为何他在与曹魏的战斗中频频遭遇惨败呢?这其中的玄机在于蜀汉的另一位大将军姜维。姜维是诸葛亮的弟子,蜀汉灭亡的前夕,他受刘阿斗之命降于敌国钟会,虽尝试说服钟会进行反叛,最终却以失败告终。临终时,姜维对着苍穹沉重叹息:“我的计策败于天意啊!”
那么,什么是天意呢?这指的便是蜀国的主公刘阿斗。在诸葛亮为复兴汉王朝而发起北征的过程中,前三次均以失败告终,而在他准备实施第四次北伐时,原本有机会一举成功,然而因刘阿斗的在位,他的亲信李严却不以军纪为重,反而放纵行为,未能按时将粮草送到,错失了良机。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可以归咎于刘阿斗的无能,使得军事谋略出众的诸葛亮和志同道合的姜维都心如死灰,难以平息心中的不甘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