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与“老佛爷”称号
慈禧太后一生的权力几乎与“老佛爷”这一称号紧密相连。这个名字在满语中,源自女真最初的首领“满柱”的汉译,意指皇帝的尊称。由此可见,慈禧的权力地位可见一斑。即便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位年迈的“老佛爷”依旧紧握着权力不放。
光绪帝去世的当天,仪銮殿内齐聚了清朝当时权势最为显赫的几位人物,如庆亲王、醇亲王、袁世凯、张之洞等。唯一能够稳坐在上席的,却只有慈禧。她不顾众议,毅然决定将仅三岁的溥仪立为继承人,并让醇亲王载沣担任摄政王。这一切,显示出她仍抱有长寿的幻想,希望通过掌控大权来保持对政局的影响。
慈禧在写给摄政王载沣的谕旨中,仍旧保持着决断力:“监国摄政王秉承予之训示处理国事。”载沣想要处理国事,必须先经过她的“训示”。然而,尽管她努力保持着权力,11个小时后,慈禧依旧无法逃脱命运,撒手人寰。她临终时的遗言,与她一生的权力斗争相比,显得尤为讽刺。
1908年:清朝的巨变
1908年对腐朽的清王朝来说,是充满波澜的一年。在慈禧“照片外交”的努力下,英法等七国纷纷退还赔款,清朝似乎略微缓过气来。然而,光绪皇帝的健康迅速恶化,病重的他难以起身,连祭祀大典等重要活动都无法出席。而慈禧在身体稍显强健的情况下,却依旧能在宫廷里处理政务,展现出过人的毅力。
光绪的病情始终未能好转,而慈禧则不断让中西医轮流为光绪治疗。虽然所有的医生都诊断光绪患有肾病,但各种治疗方法都没有奏效。令人惊讶的是,慈禧在光绪重病之时,展现出了罕见的温情和慈母般的关怀。她不仅鼓励光绪保持精神,还在处理朝政时,坚持让光绪审阅每一份谕旨。
有一次,维新党人王照回国自首,慈禧平日里对这个人极为反感,但却罕见地询问光绪是否希望宽恕他。光绪希望宽恕王照,慈禧答应了她的儿子的请求。她的话语中透露着少见的温柔,这一幕让周围的人不禁惊讶。
然而,随着光绪病情的加重,慈禧的愤怒和焦虑也在加剧。她公开训斥宦官,不允许光绪在外等待太久,也不允许他继续跪地迎接大礼。光绪已经无法起身,而慈禧依旧保持着她的威严和控制力。
立新帝:溥仪的登基
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病危。按照清朝的惯例,只有皇帝病危时才可立嗣。由于光绪无子,继承人只能从其他宗室中挑选。首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赶回京城后,迅速召集朝中大臣商议继承人选。
此时,慈禧病重,面色苍白,但她依旧保持着清晰的思路。当她宣布溥仪为新帝,并让醇亲王载沣担任摄政王时,所有在场的大臣都惊讶于她毫不动摇的决定。慈禧指出,她早在三月时就已决定册立醇亲王的儿子溥仪,并为此加封载沣为监国摄政王,这一职位高于以往的议政王。
尽管有一些人对立新帝有不同的看法,慈禧没有任何犹豫地表达了她的决定。载沣对于慈禧的安排并不完全满意,但慈禧没有理会他的辞谢,而是坚定地下达了旨意,命令载沣将溥仪带入宫中。
当光绪得知溥仪成为新帝时,他似乎稍微有了些回光返照,甚至表现出了几分欣慰的神色。光绪的病情恶化后,慈禧再次前往探望,但此时的光绪已神志不清。最终,光绪于下午5点去世,慈禧继续忙于处理册立新帝的事务,直到晚些时候她才稍微得到休息。
最后的告别:慈禧的遗言
光绪去世的第二天,慈禧依旧按照惯例处理政务。她召见大臣,讨论了后续的安排,并下发了新的谕旨,宣布尊西太后为太皇太后,并开始筹备相关的庆典。可是,当她午餐后突然昏迷,显示出健康的危机。慈禧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她开始将权力彻底交给了载沣,并命令草拟遗诏。
在遗诏中,慈禧为自己的一生辩解。她提到自己多次垂帘听政,并非为了贪权,而是因为形势所迫。她最终总结道:“回念五十年来……”以此来表达她一生无悔。此后,慈禧的精神逐渐衰退,最终在她的亲信面前安然去世。她的最后一段遗言,提到不允许妇女干政,尤其要防止宦官专权,这一点令人感到讽刺,因为她的一生恰恰与这些权力的交织紧密相关。
慈禧的葬礼与清朝的终结
慈禧的葬礼极为隆重,金棺由84人抬着,出城时更是增加到128人,后面跟随的是一支护送队伍。她的遗体被送往东陵安葬,而这一过程耗费了800万两白银,远超光绪的丧葬费用。
尽管慈禧生前无比注重自己的葬礼,亲自监督东陵的建设,但她的东陵最终并未在她生前完工。直到荣禄去世后,工程才逐渐完成。
然而,慈禧一生的辉煌并未持续太久。三年后,清朝覆灭,17年后,孙殿英盗墓东陵,慈禧的豪华陵墓沦为废墟,连她生前珍爱的夜明珠也被盗走。尽管慈禧生前权倾一时,但死后却没有留下任何长久的痕迹。
这段历史,不仅是慈禧一生的缩影,也预示着清朝的灭亡和中国历史的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