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和年间,白居易在欣赏完《七德舞》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的心境仿佛穿越回了太宗李世民的时代,感受到了一股深沉的历史情感。这场舞蹈带给他的震撼不仅仅是音律与舞姿的美丽,更是历史的回响和伟大时代的见证。实际上,《七德舞》并非从空中出现,它有着自己的渊源和前身——《秦王破阵乐》。在武德年间,李世民平定刘武周之后,士兵们用这首旧曲来庆祝胜利,渐渐地,这首曲子成为了展示国力和胜利的象征。到了贞观年间,经过魏征、虞世南、褚亮、李百药等人的修订,再加上吕才的音乐律度和李世民亲自绘制的舞图,最终成就了《七德舞》,它气势磅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作为唐朝宫廷的重要舞蹈之一,它不只是为庆典而舞,更承载着讲述历史的使命,旨在让后世人铭记开国与治国的艰辛历程。
每当《七德舞》奏起时,宫中的气氛瞬间变得热血沸腾,士兵们激昂的舞姿和群臣的激动情绪,白居易也深受其影响,心中涌现出无数的情感波动。他看着《七德舞》中的每一动作、每一节奏,都仿佛看到了李世民平定天下、治理国家的全过程。最终,这些情感凝结成了他一首诗,其中便有了“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这样的字句。
“怨女三千放出宫”一事,发生在贞观二年。那时正值干旱少雨的季节,中书舍人李百药上奏称宫中太上皇和掖庭的宫女过多,这不仅耗费了大量的衣物与粮食,而且过多的阴气也对气候产生了不良影响。虽然这一说法未必有确凿的科学依据,但李世民确实早已意识到宫女人数过多的隐患,并且他决定采取措施,给予这些宫女自由的机会。他发布命令,宣布宫女无需继续留在深宫闭塞的环境中,鼓励她们能自由选择婚配,给她们重新开始生活的机会。李世民指派了戴胄和杜正伦负责这项事务,最终有超过三千名宫女得以离开皇宫,这一举措彰显了李世民宽厚仁爱的治国风范。
在那个时代,进入皇宫的宫女往往一生都与外界隔绝,除非幸运成为皇帝宠爱的小妾,否则她们几乎很难走出宫墙。而李世民不但考虑到她们的福祉,还希望能为她们创造婚姻的机会。这一举动无疑给了许多宫女一线希望,也让他们的未来不再仅仅是无尽的劳作和等待,体现了李世民超凡的仁政与人性化的治国理念。
此外,李世民的宽仁还体现在“死囚四百来归狱”这一事件上。贞观六年,李世民亲自介入刑法事务,发现囚禁的死囚犯达390人,如何处理这些死囚成为了他深思熟虑的问题。李世民自继位以来,便常常关心刑法的执行,力图减轻过去过于严苛的法律,并且推动废除一些残酷的刑罚。在他的治下,刑法有了明显的宽松趋势,尤其是在631年,他为张蕴古一案感到深深的后悔,甚至发布命令:“死刑虽令即决,皆三覆奏”,这一表态展现了李世民对于宽仁刑法的坚持。
面对这些死囚犯,李世民没有直接决定他们的死刑,而是给了他们一个特别的“长假”——允许他们回家探亲,并约定来年秋后再回来受刑。这一决定令群臣震惊,众人纷纷认为这是不合情理且无法实行的措施。然而,李世民坚持自己的决定,并在第二年秋季如期等待囚犯们的归来。当一年期满,李世民惊讶地发现,所有的囚犯都如约返回,丝毫未曾失约。这个事实深深感动了李世民,他便宣布释放这些囚犯,这一宽大的行为成为了李世民治国宽仁的又一典范。
然而,欧阳修在其《纵囚论》中提出了另一种解读,认为这是一种政治作秀,李世民通过这样的举措来博取名声,毕竟他预料到囚犯们为了自己能够免除死罪,会按时归还。对此,李世民并未感到愧疚,反而表示“我从未进行过多次赦免,不想引导百姓期望不合理的幸运。”此言表明,李世民在宽仁政策上的谨慎与深思熟虑,他的“偶尔”宽大正是为了巩固政权,促进百姓的信任与忠诚。
李世民确实是一个深知人性、关爱百姓的帝王。虽然他深受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为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治国影响。通过他的宽仁与聪慧治国,唐朝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成为了千古明君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