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朝代的皇子来说,继承皇位通常是通过权力斗争、暗杀和权谋来获得的,但对于宋朝的皇子来说,情况却与众不同。只要你能够成功存活下来,皇位几乎就会稳坐,几乎没有太多竞争和威胁。这种“幸运”的局面,正是宋朝皇室的一大特色。
宋朝的皇帝似乎都背负着某种诅咒,18位皇帝中,多数人子嗣稀少,甚至许多时候要依赖宗室成员来寻找继承人,继而产生了种种荒诞的情节。南宋时期,皇帝宋宁宗的情况尤为显著,几乎所有亲生儿子都早逝,宋宁宗只能在宗室中寻觅继承者。当他收养了养子时,原以为终于能有接班人,却不料养子也未能延续香火,于是又不得不再为养子寻找一个合适的继承人。
这位养孙子,便是后来继位的宋理宗赵昀。尽管他并不具备纯粹的皇族血统,但凭借着一系列巧妙的安排和机缘,赵昀最终在乱局中稳稳地坐上了皇位。我们不禁要问,宋理宗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宋理宗的继位经历,充满了家族的波折与历史的巧合。
宋宁宗赵扩,作为宋光宗的亲生儿子,本应继承皇位,但命运却并不眷顾他。尽管他曾经有过九个儿子,所有的儿子却都未能长大成人,夭折的数量甚至远远超过他父亲宋仁宗。身为父亲的宋宁宗,不得不将希望寄托在宗室子弟身上。他最终挑选了赵与愿——赵匡胤的十世孙,作为自己的养子。这一决定看似顺理成章,实际上却蕴含着复杂的亲缘关系。
赵与愿被过继之后,宋宁宗大力培养他,并在他16岁时立为太子,改名赵询。尽管赵询活过了儿时的夭折之劫,然而命运对他依然无情,最终他在29岁时去世,令宋宁宗感到彻底的失望和伤痛。此时,年事已高的宋宁宗明白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于是急忙寻找新的继承人。赵竑,这个备受器重的宗室成员,成为了他的最终选择。
赵竑虽然未被正式立为太子,但无论从宋宁宗的态度还是朝廷的风向来看,赵竑是唯一被看作有希望继承皇位的人。尽管如此,命运却依然给他带来了不幸。赵竑的亲生儿子不幸夭折,这让宋宁宗深感痛心。就在赵竑准备继位之际,突如其来的变故改变了局面。
当时,宰相史弥远在宋宁宗眼中是极为亲信的重臣,甚至把为赵竑寻找继承人的重任交给了他。史弥远心机深沉,表面上投其所好,送给赵竑一位琴女作为礼物,但实际目的却是为了监视赵竑。这一切的背后,史弥远的野心也渐渐显露出来,甚至想借此机会削弱赵竑的权力,确保自己的地位。
赵竑不满史弥远的干预,早已在心中打定主意,日后必定要将其流放。然而,史弥远并不甘心,他借机收买赵与莒的老师,并让其按照帝王之道培养赵与莒,暗中为赵与莒积攒力量,准备未来的翻盘。
在宋宁宗去世后,史弥远决定实施计划。在赵竑前往宫中吊唁的那一天,他迎来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局面——赵与莒已经继承了皇位,并且被改名赵昀,成为了新的皇帝,史弥远通过伪造遗诏和联合杨皇后,使赵竑被废除,改封为济王。赵竑完全无法反抗,他虽身世高贵,但因缺乏政治基础,最终只能接受这个令他震惊的现实。
宋理宗即位后,因史弥远帮助自己登基,他对史弥远极为依赖,甚至将朝政大权交给了他。此时的宋理宗年仅20岁,年少轻狂,对政务兴趣缺缺,沉迷于声色犬马,任由史弥远主掌朝政。史弥远的权力日益膨胀,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奸臣”,在对内用权谋压制对手的同时,又以重用名儒和前朝功臣的手段掩盖自己的恶行。
史弥远的行为让朝政混乱不堪,民众疾苦。然而,宋理宗并未及时察觉,直到十年后,史弥远去世,宋理宗才开始亲政。但即便如此,昏庸的政治腐化仍然让国家局势愈加严峻。期间,宋理宗纵容阎贵妃和一批贪污腐败的大臣,导致民间疾苦不堪。最终,民众的愤怒以“阎马丁当,国势将亡”的口号爆发,才稍微引起了宋理宗的警觉。
这四个人,阎贵妃、丁大全、马天骥、董宋臣,成了宋理宗政权中最大的弊端,民众因此愤怒不已。而这场宫廷内外的风波,也让宋理宗逐渐认识到自己在政治上的严重失误。尽管他最后进行了一些调整和反思,宋理宗在位的最后几年仍未能彻底改变局面,甚至在他去世后,元朝统治者竟然曾挖开了他的墓,并将头颅献给元朝,直到明朝才将他重新安葬。
宋理宗虽在位四十多年,位列宋朝皇帝中继位最久的几位,但他在位期间却给国家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尽管后期有所作为,却始终无法掩盖他执政时期的昏庸与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