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并非一时冲动。他提出这个方案,显然是对自己的能力有足够的信心。作为一个高傲且自信的人,魏延不可能提出一个几乎没有可行性的计划,因为他不能容忍他人对自己能力的质疑。他若提出一个不切实际的计划,不仅会招致别人的非议,还可能影响他的声誉。从他跟随刘备时开始,魏延便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尤其是关羽、张飞相继去世后,蜀汉能打的将领中,魏延无疑是最强的一个。
魏延敢于提出孤注一掷的方案,显然也说明他极为信任诸葛亮的能力。毕竟,如果没有足够的信任,魏延不可能把自己置身于如此危险的境地。虽说他不太可能像韩信那样凭借奇谋成事,但他有理由相信,若计划成功,不仅能为自己争得一份荣耀,甚至能在诸葛亮面前证明自己的能力。魏延提出此计策,不只是为了获得个人的声望,而是抱有一定的期待和信念。
然而,曹魏后期伐蜀时,曾尝试过魏延所建议的子午谷路径,却因遭遇阴雨天气,导致路面泥泞,未能如期到达攻击位置。这表明,子午谷的通行条件非常艰难,即便按最轻便的装备行进,也未必能达成“奇袭”目标。诸葛亮的北伐战略主要集中在收复陇右、控制雍凉地区。子午谷的战术与这一大目标相冲突,因此不被采纳。陇右多山且易守难攻,相比关中平原,更适合作为防守阵地,能够有效巩固国家实力。相比于一举攻占关中,收复陇右的策略显得更为实际和可行。
魏延作为蜀汉的名将,深得诸葛亮的器重,并且曾担任过汉中军区司令这样的重要职务。在武艺与智谋方面,魏延的能力位列蜀汉顶尖。以诸葛亮的睿智,他肯定不会轻易让魏延去执行一个如此冒险且可行性极低的计划。毕竟,魏延不仅是蜀汉的重要将领,更是诸葛亮身边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
子午谷奇谋的可行性,实质上取决于战略目标。如果魏延的目的是拦截曹魏援军,这属于战略层面的规划;而如果是协助诸葛亮迅速平定陇西,那就只是战术层面的安排。就像石亭之战一样,如果孙吴的目标仅仅是自保,石亭之战的胜利确实值得庆贺,但若孙吴意图争天下,石亭之战的结果只能算是一次小小的胜利,距离最终胜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诸葛亮、魏延与刘邦、韩信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完全不同。当韩信出征陈仓时,章邯、司马欣等人难以像曹魏那样迅速集结援军。而即便有援军,指挥官的素质也远不及魏国的司马懿、张郃等人。换句话说,韩信只需面对关中一隅的动员能力,而魏延则要面对的是庞大的魏国。因此,尽管魏延成功的可能性不完全为零,但也无疑是极为渺茫的。如果仅从战术层面来看,若仅是配合诸葛亮,成功的可能性虽然稍微大一些,但对整个战局的影响依然有限。最终,蜀汉仍需与魏国死磕于关中平原,胜算微乎其微。
蜀国本身国力最弱,诸葛亮之所以发动对魏国的攻势,更多的是希望通过战争延续蜀国的命脉,以攻代守,震慑东吴,保全国家实力。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的确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如果能够成功奇袭长安,蜀国或许能够争得更多的资本,甚至有机会争雄天下。然而,如果长安未能攻下,蜀国的地理位置注定只能偏安一隅,难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诸葛亮显然意识到魏延的计划可能具备一定的可行性,但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看,蜀国无法承受一次彻底的失败。如果此次计划失败,蜀汉不仅会失去士气和民心,更可能被魏国和东吴趁机吞并。而如果子午谷计划成功,魏延的声望将大幅提升,蜀国将拥有一位强大的军事领袖。诸葛亮深知,在这种情况下,魏延的声望将无人能及,若他去世后,刘禅可能成为另一个汉献帝。因此,诸葛亮未采纳魏延的计策,实际上是出于一种保守且最理智的考虑,是对蜀国未来最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