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引用权威资料,并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明确来源及截图,敬请留意。
1932年的春天,虽气温尚未回暖,但气氛却因为即将到来的战斗而异常紧张。李延禄所领导的补充团与戴凤龄的一个营,默契地在镜泊湖南端的“墙缝”地带,策划了一场生死攸关的伏击。这片长约五里的丘陵地带,两侧被巨石簇拥,成为了自然界提供的理想战场。
随着战斗的临近,李延禄的兵团早已准备就绪。当一声如同死神降临的枪响响彻天际,补充团的士兵犹如鬼魅般从巨石背后浮现,瞬间掀起一场手榴弹的狂潮。爆炸声如雷鸣般轰响,片刻间,日军被困在这片狭窄的“墙缝”中。究竟这场巧妙布下的伏击是如何成形的呢?
伏击前的筹备:弹药补给与战地选定
1932年3月,李延禄在王德林的支持下,终于调配到足够的弹药和物资,为即将开始的伏击战提供坚实保障。王德林做出关键决策,开放抗日救国军的弹药库,这一行动确保了李延禄部队在补给方面的顺畅。随即,李延禄组织了专门的运输队,开始了从仓库到集结地的物资调运工作。为了避免敌人察觉,李延禄精心选择了夜晚和崎岖山路进行运输。这些运输车在曲折的山道上往返,车轮压过石路,划下深深的痕迹,仿佛在为这场血腥的战斗提前埋下了伏笔。
在选择伏击地点时,李延禄经过细致的实地考察,最终选定了镜泊湖南端的“墙缝”。这片地形复杂的丘陵地带,天然的巨石如卫士般耸立,构成了完美的战场。这里的石块参差不齐,巨大的岩石间距各异。远处的巨石间隙可供重装士兵通过,而近处的缝隙则逼仄得只能容得下半个人的身躯。这种天然的障碍,不仅为伏击提供了极佳的隐蔽条件,还使敌人处于完全被动的局面。
为了强化防御,李延禄指挥士兵们利用这些天然地形进行进一步布置。他们搬动岩石、填补空隙,迅速在战场上搭建起临时掩体,确保每一名士兵都能有一个坚实的隐蔽位置。
战前部署:精心布局与力量分配
在战前的部署中,李延禄对每一名士兵的行动路径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他明确指派各个小队和班组的具体位置,以确保能在敌人接近的第一时间形成有效的拦截。他特别强调,每个部队的位置都要根据地形的特点,选择最有利的火力点。
同时,李延禄也做了充分的准备,确保手榴弹的使用能发挥最大的效果。他安排了精通投掷手榴弹的士兵,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这些士兵不仅掌握了如何精准投掷手榴弹,还懂得在关键时刻发挥最大杀伤力。除了手榴弹,李延禄还部署了机枪组,这些机枪手的阵地设在高地,可以有效覆盖更广的战区,为步兵提供强力火力支援。
为了封锁敌人的退路,戴凤龄的营负责守住“墙缝”的入口。在部署时,戴凤龄充分利用沿途的天然障碍,如岩石和树木,设计了多层次的防线,确保能有效封锁敌人的任何撤退路线。他们通过交叉火力,将敌人死死压制在“墙缝”中,避免任何突围的可能。
此外,李延禄通过精细的指挥,使得每个士兵都明确自己在战斗中的任务。为了确保在战斗中保持通讯畅通,李延禄特别配备了信号员,利用旗语和简单的无线电设备传递指令与信息,以便在战斗紧急时做出快速反应。
伏击发起:突然袭击与初步胜利
清晨,天野旅团的先头部队按计划沿着山路向“墙缝”推进。由于道路狭窄曲折,日军队形被迫缩紧,这无疑暴露了他们的弱点。士兵们被迫单行行进,两侧的高大岩石像天然的堡垒一般,成为了中国军队伏击的绝佳掩体。
随着敌军进入“墙缝”的最狭窄部分,李延禄从隐蔽点用信号枪发出一声枪响。那一声枪响仿佛是宣告死亡的钟声,随着枪声响起,补充团的士兵们立刻从各自的掩体中跃出,迅速展开攻击。手榴弹像暴雨一样倾泻而下,爆炸声震耳欲聋,日军队形瞬间被打乱。
随着爆炸的烟雾蔓延开来,日军一时间失去了指挥,陷入了深深的混乱。李延禄的机枪手开始扫射,将敌人压制在进攻的阴影中。而戴凤龄的部队则紧紧封锁住了“墙缝”入口,一旦敌军试图撤退,他们就会面临密集的火力网。每一个可能的逃生路线都被精确监控和封锁,日军几乎无法动弹。
此时,补充团的攻势仍在继续,手榴弹的爆炸声不停地撕裂战场。由于失去了有效的指挥,日军的抵抗力迅速减弱,他们只能被动挨打,难以展开有效反击。
日军反扑与中国军队的坚守
尽管中国军队的初步攻击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但日军经过短暂混乱后,重新组织力量,开始进行反扑。日军指挥官迅速集结残余部队,试图突破中国军队的包围。
然而,李延禄早已预测到日军会进行反击。他强化了“墙缝”出口的防御,派遣了神枪手在高地和关键点上布防,这些位置不仅能提供较好的射击视野,也能对敌人进行精准打击。此外,他还部署了擅长手榴弹的士兵,一旦日军进行冲锋,这些士兵便能迅速给予敌军沉重的打击。
日军反扑的第一次冲锋发生在上午,他们试图借烟雾弹掩护,分散中国军队的火力焦点。但李延禄早已做好准备,机枪的扫射和手榴弹的精准投掷,让日军的冲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迫使其余部队不得不暂时撤退。
面对日军的不断尝试,李延禄凭借着精心布置的火力网与战术应变,屡次挫败敌军的冲锋。每一次的反击都因为中国军队精确的火力支援和良好的协调,最终未能突破防线。
战后处置与战果统计
战斗结束后的几天,王德林和李延禄派出小队进入“墙缝”进行战场清理。士兵们在战场上看到的景象令他们震惊,战场上弥漫着浓烈的焦煳味,这是日军尸体燃烧后的残留气味。根据附近村民的描述,尸体被堆积成三大堆,随后用干草和木柴点燃,火焰持续了几天几夜,以消除可能的疫病源。
在清理过程中,士兵们对战场的每一处都进行了详细勘察。炸裂的石块、烧焦的土地、还有被弹片摧残的树木,处处显现出这场激烈战斗的痕迹。遗留在战场上的日军武器也大量被发现,包括2000支三八大盖步枪和约1500根烧毁的枪管,这些武器的残留不仅证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