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人联合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发动了震惊全国的“神龙政变”。他们在此次政变中成功诛杀了当时掌权的二张兄弟,并且迫使武则天退位,结束了她长达数十年的实际执政地位。三天后的正月二十五日,唐中宗李显成功复位,再度成为了皇帝。
不久之后,李显在二月十四日立起了妃子韦氏为皇后,并宣布大赦天下。这一举措不仅给全国带来了新的希望,同时他还追赠了韦后父亲韦玄贞为上洛王,母亲崔氏为上洛王妃。虽然此举意在表彰韦家的恩德,然而,左拾遗贾虚己却公开上疏反对此举。他指出:“异姓不王,古今通制。”他认为,唐中宗此时给予韦家如此厚重的荣誉,会引发朝中乃至民间的不满,因为这会让人联想到先朝的种种教训,并提醒李显要防止权力的过度集中。尽管如此,李显对这一反对声毫不理会,依然坚定地对韦家表示支持。
事实上,李显对韦家的倚重并非一时兴起。在683年十二月,他首次登基为帝时,就立韦后为皇后,并且迅速提拔韦玄贞为豫州刺史,试图将韦家纳入自己的权力体系。为了更快实现自己的亲政梦想,李显希望通过支持韦家来抗衡当时掌握政权的武则天和宰相裴炎。然而,由于李显过于急功近利,结果导致他在位不到两个月就被武则天和裴炎联合废黜,流放至庐陵。
在流放过程中,李显遭受了巨大的心理打击。曾经的天子沦为边远之地的庐陵王,生活中的巨大落差让他对母亲武则天的冷酷产生了深刻的恐惧。在这种困境中,韦后则表现出与李显截然不同的冷静态度。她时常安慰李显,“祸福无常,宁失一死,何遽如是!”这句话看似简单,却带有深刻的哲理。在流放生活的艰难岁月中,韦后的淡定和支持成为了李显的精神支柱,也使得李显在绝望中找到了些许希望。
在这段时间里,韦后甚至在流放地生下了安乐公主李裹儿,这一新生命的到来为夫妻俩带来了新的动力和希望。李显因此更加坚定地发誓,若日后能重见天日,必定会让韦后随心所欲,享尽荣宠。最终,李显在698年被召回京城,重新成为太子,并在705年的神龙政变中,借助多方势力恢复了帝位。
然而,复位后的李显并未摆脱对韦家的依赖。在李显的支持下,韦后开始逐步干预朝政,效仿武则天,行使自己的权力。尤其是在李显坐朝期间,韦后开始垂帘听政,掌握了实际的政权。此时,唐朝女性的政治影响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安乐公主、太平公主、上官婉儿等女性人物纷纷走上了政治舞台,朝政受到了极大的干预。
有趣的是,在韦后的推动下,女性政治的影响力达到顶峰,这一现象不仅仅局限于武则天的时期。尽管武则天作为一位女性皇帝,她并未刻意推动女性在政治中的作用,而是专注于自己的执政。然而,韦后却通过对朝政的纵容,使得女性在唐中宗时期逐渐获得了越来越大的权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韦后对武三思的纵容。武三思作为韦后的情人,通过与李显的亲密关系,成功在朝中获得了大量权力。由于两人关系的特殊性,武三思逐渐掌控了朝廷大权,导致整个朝廷的政务完全由他掌控。直到李重俊发动景龙政变,才将武三思一党铲除。
尽管李显明知道韦后的纵容已经让朝政陷入了混乱,但他依旧默许了这一切。这不仅仅是因为韦后长期陪伴他度过了流放的艰难岁月,也是因为他对韦后充满了无比的信任。李显在位时对权力的处理显得懦弱无力,朝中强势的各方势力使他不得不将希望寄托在韦后的支持上。
然而,尽管李显在政治上对韦后有所纵容,但这一局面并未持续太久。710年,李显突然驾崩,至于其死因,《资治通鉴》和《旧唐书》均记载为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死了李显,但这一说法一直存在争议。李显死后,韦后迅速控制了朝政,并扶持李重茂继位。此时,韦后产生了称帝的野心,试图效仿武则天的做法。然而,尽管韦后志得意满,但她未曾意识到,政局的变化往往是迅速的,新的变革已经悄然酝酿。
李重茂继位不久,李旦的儿子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起了唐隆政变,成功推翻了韦后的权力。最终,韦后和她的一党成员,包括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均被斩杀,李隆基成功登基为帝,唐中宗的故事也就此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