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假道伐金\"的提出
南宋是否愿意“让路”,蒙古军队最终都要从宋境穿过。成吉思汗基于对宋金两国百年仇恨的深刻理解,做出了乐观的预测:南宋“必能同意我借道”。然而,历史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南宋在“假道”问题上与蒙古展开了一系列复杂的交锋,蒙古借道宋境的计划并非顺利。在这一背景下,蒙古难以突破金朝数十万大军在潼关形成的防线,因此决定采取迂回战术,通过陕西绕过潼关,直接进入河南,从而攻击金朝的“南京”(即开封)。这种策略旨在迫使金朝关防不战自溃,展现出蒙古高超的战略眼光。
绍定二年(1229年),窝阔台继位后,蒙古再次大规模攻金,但屡次受挫。绍定四年(1231年),窝阔台召开重要军事会议,讨论灭金的策略。此时,蒙古王子拖雷提出了李昌国的建议:“金朝主力所依靠的是黄河和潼关的自然防线,而如果我们从宝鸡进入汉中,迅速逼近唐邓地区,金人必定会认为我们是从天而降!”这一策略与成吉思汗当年所遗留下的“借道宋境攻金”计划惊人契合,窝阔台决定采纳这个建议。最终,蒙古决定借道南宋境,展开灭金的行动。
2、蒙古借道成功的背后
在确定了通过宋境攻金的战略后,蒙古迅速对南宋展开了军事行动。绍定四年(1231年)八月,蒙古军发起了对西和州的进攻,宋知州陈寅和统制官王锐带领民兵死守,多次击退蒙古的进攻,但援军迟迟未到,最终西和州城陷落。与此同时,蒙古使臣速不罕来到青野原(今陕西略阳县北),要求通过宋境。宋方守将张宣试图暗中将速不罕除掉,成功将其杀害。此举激怒了蒙古军队的指挥官拖雷,他决定通过武力强行借道。经过一番激烈战斗,蒙古军队成功攻陷沔州,并分兵两路继续南下。
在此过程中,蒙古军队不仅在宋境内掠夺,还屡次与宋军展开激烈的对抗,面对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蒙古军队并非一路顺风。然而,南宋的地方官员和将领大多缺乏足够的防备与应对能力。四川地区的制置使桂如渊因无能而选择了逃避,而丞相史弥远的投降策略为整个防线的崩溃埋下了祸根。
3、蒙古灭金的决心
金朝在蒙古军的强大压力下开始动摇。金哀宗在蒙古军推进的威胁下,从汴京逃离,并派兵留守城市。然而,蒙古军队不断追击,并最终逼近汴京。绍定六年(1233年)正月,金哀宗不得不再次逃往河南的归德,但蒙古军的追击越来越近。金朝元帅崔立则在这一年叛变,投降蒙古,进一步加剧了金朝的灭亡危机。金哀宗虽然顽强抗争,但无力回天,最终在逃亡过程中死于敌手。
4、宋朝为何不愿联金抗蒙?
此时,南宋却拒绝援助金朝。尽管金哀宗在多次派遣使者请求南宋帮助时,依旧没有得到回应,反而与蒙古继续合作。金哀宗在一次与将领的谈话中,轻视南宋的弱小,称:“与鞑靼为敌,实难为继;至于宋人,何足道哉!”他认为,金朝依靠的北地战马足以与蒙古抗衡,至于南宋则根本不值一提。这种傲慢的言辞虽然显得有些自大,但从另一方面也可视为金哀宗鼓舞将士士气的一种方式。
5、联蒙灭金的合理性
尽管南宋在参与联合蒙古灭金的过程中不仅洗清了百年来的仇恨,也加强了与蒙古的关系,并避免了进一步的冲突。南宋派遣兵力并为蒙古提供粮草援助,其主要目的之一是为避免蒙古在未来挑起战争,而通过合作实现“和平”。历史上,孟珙所率的南宋军队不仅表现出顽强的战斗力,也极大地增强了南宋的士气和信心。因此,联蒙灭金不仅是南宋的必要选择,更是一次高明的外交与军事决策。
6、南宋军队表现如何?
在蒙古和南宋的联合攻势下,金军的防线逐渐崩溃。然而,在攻破蔡州的过程中,南宋军队遇到了极大的挑战。金军使用了残忍的“人油炮”进行防守,给进攻的宋军带来了巨大压力。孟珙指挥下的南宋军队在极端条件下依然没有放弃,继续坚定地推进。最终,金哀宗在绝望中选择了自尽,宣告金朝的灭亡。
7、联蒙灭金首功——孟珙
孟珙率领的南宋军队在联合蒙古打击金朝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攻破蔡州的过程中,孟珙不仅体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也展现了出色的领导力。最终,金朝的灭亡成为南宋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孟珙的功绩被广泛传颂,成为南宋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之一。
9、联蒙灭金为何是明智之举?
南宋选择联合蒙古灭金,不仅加强了与蒙古的联盟关系,也为南宋未来的安定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一策略,南宋避免了与蒙古爆发战争,同时还成功削弱了金朝的实力。孟珙率领的南宋军队展现出的英勇与决心,不仅为南宋赢得了荣耀,也为理宗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举无疑是南宋的一次明智选择。
---
如果你对历史有更多兴趣,欢迎随时关注我,我们可以一起深入讨论更多有趣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