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的战袍透着鲜红的血迹,谁敢在阳光下与赵云对抗?赵云那英勇神武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他不仅武艺高强,勇猛无敌,最重要的是他恪尽职守,始终身先士卒,对刘备忠心耿耿。在长坂坡一战中,赵云一战成名,为了救出刘备的儿子刘禅,面对曹操百万大军,他七进七出,独挑曹操五十员猛将,直至曹操都希望将赵云擒拿以便收归己用。
然而,尽管赵云拥有如此卓越的战功,刘备却一直没有重用他。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赵云的官职与他所立的赫赫战功并不匹配,他的晋升速度比起关羽和张飞等人显得略为缓慢。相较于关羽已经成为偏将军,张飞成为中郎将,而这些职务都是汉献帝亲自封的,赵云在刘备麾下却始终没有得到高官的职位。刘备当初在徐州时,赵云并未与他同行,而是在归隐的状态中度过了整整八年。
赵云的归隐实际上是因为家中的丧事,兄长去世使得他不得不回乡处理家务,之后他便选择了隐退。而这期间,刘备则在四处征战,努力扩张自己的势力,并与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成立了蜀汉政权。直到赵云归隐八年后,才决定重新出山,回到刘备身边,这时他虽然无法在职务上超越关羽和张飞,但其战功与地位却丝毫不逊色。
刘备之所以并未让赵云获得更高职位,表面上看似出于政治考量。自从长坂坡那场大战后,赵云始终留在刘备的身边,成了刘备的贴身护卫,这可见刘备对赵云的深厚信任。但即便如此,刘备却并未让赵云在大规模的战斗中频繁出现。为何如此?因为每次将赵云派出,刘备就少了一个重要的保护者,而这个角色,赵云无疑是最为合适的。
在白帝城临终时,刘备托孤给诸葛亮,言辞中并未完全放心:“若刘禅能辅佐,你便辅佐,不然,你可以自立为成都王。”这足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并非百分百。然而,刘备对赵云的托付却显得更为深重:“我与你从患难中走来,不愿在此地与卿分别,你可代我看顾我的儿子,切莫辜负我对你的期望。”从这番话中,不难看出,赵云始终是刘备心中最值得依赖的那个人。
赵云的进一步发展
建兴元年(223年),刘禅继位,赵云此时驻守东吴防线,获得了中护军的职位,后来更被封为永昌亭侯,并被任命为征南将军,镇守东将军职务。随着时间的推移,赵云逐渐承担起了更多的责任。
建兴五年(227年),当诸葛亮着手北伐,赵云也随同进入了汉中。第二年,诸葛亮发动北伐,并决定由斜谷道进攻郿地,命令赵云和邓芝以疑军身份驻守箕谷,意图牵制曹军。面对魏国大将曹真的强大兵力,赵云与邓芝虽未能全胜,但他们坚守阵地,依然牵制了敌军,防止了曹军的西进。
在这一战中,赵云表现出非凡的军魂。尽管蜀军在其他战场遭遇挫败,但赵云依然坚定不移,亲自断后,烧毁栈道阻止曹军追击,成功减少了蜀军的损失。诸葛亮得知这一结果后,感慨万千,他惊讶于赵云军队的整齐有序:“街亭时我军溃乱,箕谷时我军却能整齐如初,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邓芝答道:“赵将军亲自断后,确保了军需和人员的安全。”这不仅体现了赵云过人的领导力,也显示了他对军队的责任感。
在此后,赵云拒绝了诸葛亮给与的赏赐,他坚持表示:“我们军队虽有失利,但不应因失败而享受奖励。请将这些物资收归库中,待到十月再为将士们制做冬衣。”诸葛亮听后对赵云的品德赞不绝口。
然而,尽管赵云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北伐的最终失败让诸葛亮自责不已,他上表辞职,赵云也主动请求降职为镇军将军,表现出了极高的自律与谦逊。
总结
赵云一生忠诚勇敢,虽屡次战功赫赫,但始终以稳定军心、保家卫国为己任。他的战绩与忠诚,始终被刘备所看重和依赖,而他对刘备的忠诚,则体现在每一场战争、每一次战斗中,堪称三国历史中的忠勇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