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开国将领中,许多重要人物都撰写了回忆录。这些回忆录不仅是对个人一生经历的总结,也是我们研究历史、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资料和参考文献。
一些将领在撰写回忆录时总是心存顾虑,担心如果发布出来,外界会将他们认为是在为自己歌功颂德。陈士榘上将晚年的时候与儿子进行了一番深入的对话。儿子计划为他撰写一本传记,陈士榘却认真表示:“若真要写出书来,外界可能会说你在为我树碑立传。如果真的要写,就如实记录,等我去世后再说吧!”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陈士榘的战绩十分辉煌,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身为一个大战区的参谋长,他能够独立指挥部队作战,这在西野、东野和中野等同级别的参谋长中是十分罕见的特质。
华东野战军成立仅半年后,便开始分兵作战,最初有12个纵队被分为内线和外线两大兵团。内线兵团又进一步细分,谭震林和许世友分别率领部分兵力;外线兵团则由陈粟和陈唐负责。到1948年初,华野重新组织分成四个兵团,其中许世友指挥山东兵团,韦国清负责苏北兵团,而陈士榘则指挥陈唐兵团,粟裕则成立了第一个兵团参与战斗。
陈唐兵团下辖三支纵队:3纵、8纵和10纵,这三支部队原本为山东军区的八路军部队重新编组而成,其他则是新四军的队伍。陈士榘曾担任过第115师的师长,同时还担任山东军区参谋长和渤海军区司令员等重要职务。
1947年,刘邓大军向大别山发起进攻之际,陈士榘率领部队在鲁西南地区进行配合作战,积极支持刘邓大军的行动。到达鄂豫皖后,陈唐兵团继续在豫皖地区与刘邓大军共同作战。
1948年,陈士榘联合陈谢集团攻打洛阳,指挥3纵和8纵成功打开封锁线,随后在淮海战役中支援刘邓,攻击黄维的兵团。在当时,他是几大战区参谋长中唯一能够独立指挥作战的。相较之下,刘亚楼虽然也具有较强能力,但在东北战场时仅负责战役的实施,而到了平津战役中,他才独立指挥了为数不多的战役之一——天津攻坚战。
多年后,毛主席见到这位曾与他并肩走过井冈山的将领,感叹道:“风头出尽的将领!”陈士榘曾多次在子女面前提到,自己打了一辈子的仗,若问自己算不算政治家,或许不然,但作为军事家总可以吧。尽管如此,成为军事家的门槛实在不低,大多都是大将级别以上的,而他作为上将却未能真正逾越这一门槛。然而,他的儿子却坚定地认为,父亲的战绩完全配得上这一称号。
实际上,陈士榘并非从未撰写过回忆录,他曾完成《天翻地覆三年间:解放战争回忆录》,主要回顾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功绩。或许有人会疑惑,为什么没有提到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的经历。与这三个历史时期相比,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期间,他长期担任参谋长,参与独立作战的机会较少。
值得一提的是,回忆录与传记在本质上是有所不同的,关键在于撰写者的身份。回忆录通常由本人亲自写成,因而往往不会过于夸大某些事件,显现出自己亲身经历的感性与理性;而传记则是由他人撰写,内容可能会经过加工,有时会强调人物在某些事务上的独特贡献,彷佛非他莫属。
当陈士榘的儿子提出要为他撰写传记时,他心中难免生出顾虑,担忧外界会将其视为树碑立传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