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三星堆人到底什么来头,为何商朝一亡它就没了?考古得出解读!
迪丽瓦拉
2025-09-24 13:33:26
0

三星堆人,这个曾令世界惊叹的古老文明,他们的起源与消失一直是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热切关注的课题。三星堆文明所蕴含的神秘色彩,令学界不断探寻其背后的历史轨迹和文化渊源。

根据考古学的最新发现,三星堆文明在商朝时期与中原的商朝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青铜器的制造技术上,三星堆显现出明显受商朝影响的痕迹。然而,尽管两者交流频繁,三星堆文明依然保持着独树一帜的文化特色,展现出其独立而独特的发展道路。

那么,既然三星堆文明具备鲜明的独立性,为什么会随同商朝的衰亡而逐渐消失呢?它们之间又存在怎样必然的联系?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先从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谈起。

1929年,广汉地区的一位农民燕道诚在淘洗沟渠时,意外挖掘出了一批珍贵的玉石器。此一发现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远在英国传教的董笃宜听闻这一消息后,立刻意识到这批玉器的重大历史价值。他积极联络当地驻军,不仅协助进行宣传,还参与保护和调查工作。董笃宜随后将收集到的玉石器妥善保存,并转交给华西大学博物馆,促成了进一步的学术研究。

依托董笃宜的线索,1934年春季,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与助手林名钧组织了一支考古队,由广汉县县长罗雨仓主持,浩浩荡荡地前往燕氏发现玉器的地点展开系统发掘。

历时十天的细致挖掘收获颇丰。葛维汉根据出土材料整理出了《汉州发掘简报》,为后人深入研究三星堆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惜的是,自此首次发掘之后,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工作进入了长时间的停滞期,相关研究也难以深入推进。这不仅限制了对三星堆文明全貌的了解,也使得遗址的保护面临了诸多难题。

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三星堆遗址才迎来了一波持续20年的大规模发掘高潮。

1980年至1981年间的考古发掘成果尤为显著,清理出大量新石器时代的房址遗迹,出土标本表现出明显的时代分期特征,同时发现了具有分期意义的地层叠压关系。

这些考古发现符合夏鼐提出的文化命名三条件,因此考古学界建议将这一文化正式命名为“三星堆文化”。

经过多年深挖,考古队发现三星堆遗址内出土的青铜器无论在做工还是材料上都与商周时期青铜器相似,但其风格却截然不同,造型丰富多样。这让专家们不禁猜测,三星堆人是否为商周文明某种分支的发展结果?

关于三星堆人的起源,历史与考古领域一直存在多种争论。主流观点认为,三星堆人属于古蜀国的一个分支,虽然在商朝时期与中原地区频繁交流,受其文化影响,但依然保持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三星堆人可能是某个外来民族,在历史某一时期迁入四川地区,进而形成了具有独特青铜器风格的三星堆文明。这种观点主要基于三星堆青铜器的造型与中原青铜器存在显著差异。

还有极具争议的猜测认为,三星堆青铜器奇特的造型或许暗示了外星文明的介入。不过无论是哪种推测,都亟需更多考古证据来加以验证。

考古资料显示,夏朝时期陶盉器具属于二里头文化,早于三星堆文化,这间接说明夏文化可能是从中原地区传播到四川的。夏朝时期出现的牙璋在二里头文化中已有明显体现,而三星堆中的牙璋种类则更加丰富,这表明青铜器的发展在夏末商初时期才真正进入快速进步阶段。

此外,《逸周书》记载“桀与其属五百人去居南巢”,意指夏朝战败后,有至少五百名遗民逃亡至南蜀地区。由此,考古学家推断,夏文化可能在夏末商初期间传入四川,战败夏遗民与本地文化融合,最终形成了三星堆文化。

虽然商朝青铜器的繁荣与三星堆文明的发展密不可分,但三星堆毕竟是独立存在的文明。那么为何商朝灭亡,三星堆文明也随之消失?

为解答此疑,我们必须先明白三星堆人的身份。大量考古资料显示,三星堆文明极有可能属于古蜀国文化,而古蜀国是中国最早的诸侯国之一。

学界对此有多种猜测。一种观点认为,三星堆出土文物多有破损,或许是商朝灭亡时社会动荡所致。作为当时强国,商朝的覆灭必然引发剧烈的社会变革,战火波及青铜器遗物也在情理之中。

但另有观点指出,三星堆文物排列整齐,有序且系统,不似战火仓皇遗弃的痕迹。因此有人推测,三星堆文明的衰亡可能更多源自其自身社会结构的内部问题,比如权力斗争激烈、资源分配失衡等,这些内部矛盾在商朝覆灭后加剧,最终导致文明崩溃。

此外,还有观点认为,三星堆文明的终结与外部环境变化密不可分。气候变迁、环境恶化、外族入侵等多种因素,可能对其生存发展构成了巨大压力。商朝灭亡后,这些不利条件或许更加严重,最终促使三星堆文明走向消亡。

无论三星堆文明消失的具体原因如何,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不可磨灭。三星堆遗址的发现与研究,不仅揭示了古蜀国的历史风貌,也为我们理解古代文明的演变提供了珍贵资料。

在探索三星堆文明的过程中,我们不禁为古人非凡的智慧与创造力所折服。他们以独到的视角和卓越的技艺,打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宝贵的组成部分。

尽管三星堆文明已在历史长河中渐渐消失,但它们的存在与影响却永远铭刻在人类文明的记忆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日... 一、日本大正时代的背景与日本的变革 1912年,日本明治天皇逝世,这一事件对日本政治历史产生了深远...
原创 诸... 刘禅在三国历史中,确实是一个非常尴尬的人物。对于他的争议,历来集中在一个问题上——他究竟是真的傻,还...
原创 朱... 在六百多年前的明朝,有一段对话,暗藏着诸多玄机,今天咱就来唠唠这段事儿。 话说朱元璋啊,打下江山后,...
原创 “... 写作是一项不容易的工作,特别是当它关系到生活和生计时,作为作者,每天都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来编写文章,力...
释永信,袈裟下的资本迷局 少林寺,就差上市了。 释永信,到底多有钱? 2015年,一位自称曾是少林弟子释正义的人在网络上“实名...
原创 美... 在今天的全球政治格局中,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经常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
原创 刘... 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南征大别山的兵力问题成为了一个热议话题。虽然晋冀鲁豫军区的总兵力达到42万人,但...
原创 死...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石敬瑭) 没做皇帝之前,石敬瑭是一...
原创 历... 隋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最后,李渊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平定了天下,创立了唐朝...
原创 江...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意思是指如果上级或长辈的行为不端,下面的人也会效仿并走向歧途。即使上层依...
原创 李... 李渊出身于北周的显赫望族,拥有极为尊贵的家世背景。年仅七岁便被封为唐国公,而隋文帝的皇后独孤氏恰好是...
文化中国行·守宝人|用40年光... 今年59岁的牟常有是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保护研究室的一名高级文物修复师,在麦积山石窟从事洞窟文物修复...
原创 吉... 近期,我国与俄罗斯在庆祝中俄建交75周年之际,展开了深入的外交沟通。根据2024年5月16日发布的《...
李世民雀鼠谷大胜宋金刚,尉迟恭... 唐朝那些事儿连载13 李渊解决了西边的后顾之忧,正想集中精力对付东边的王世充等割据势力。偏偏这时又冒...
原创 同...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两个王朝不仅血脉相连,而且在战略选择上极为相似,然而最终的命运却截然不同:一个...
原创 蒋... 1928年,孙殿英挖掘清东陵的事件发生,惨烈的场面深深触动了末代皇帝溥仪的内心。那时,溥仪正在天津的...
原创 中... 前言 近年来,欧洲的经济模式被广泛视为全球高福利社会的典范,许多人将其视为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型。特别...
原创 隋... 隋唐十七好汉联手围殴李元霸,胜算几何?恐怕老天爷都不答应! 要是问隋唐演义里谁最横,答案只有一个,那...
原创 明... 我国古人的智慧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很多时候,我们会不禁好奇,古人到底是如何产生这些非凡的创意和思路的?...
原创 曹... 在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成功击败了袁绍,尽管袁绍在战斗中遭遇失败,然而他的实力依旧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