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这个人,他的哥哥孙策曾经对他有过准确的评价,称他具有守护国家的能力,但缺乏争夺天下的野心。孙策的这一评价,既揭示了孙权性格中的优点,也点出了他最大的局限。而且,孙权的性格随着年岁增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命运似乎给予了他长寿的恩赐,但他并没有展现出积极进取的欲望,反而在老年时,显得更加疑神疑鬼,性格也变得更加多疑暴躁。渐渐地,他似乎成了一个无所事事却又心生杀机的帝王。无论是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还是他血脉相连的亲族,最终都难以逃脱“杀”的命运。
这一点,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有所体现,他写道:“性多疑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换句话说,孙权的多疑和好杀戮的性格随着年岁增长愈发严重。也正因如此,后人对孙权的评价并不高,尤其是在他屠杀忠臣陆逊一事上,批评的声音更是此起彼伏。
然而,我个人认为,许多批评其实有些过于偏颇。虽然孙权确实在杀伐上毫不手软,但将他仅仅看作是一个冷酷无情、任性暴虐的帝王,未免太过片面。特别是孙权杀陆逊一事,这其中其实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原因。换作是你,若是身处孙权的位置,也未必能有太多的选择,恐怕同样会做出类似的决断。那么,孙权究竟为何要杀陆逊?接下来我列出了三个主要的理由。
第一,孙权与陆逊的家仇
孙权杀陆逊的首要理由,是两家之间的积怨深厚。陆逊与孙家的仇恨,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历史。回想当年,袁术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兵荒马乱,向江东的豪族之一陆康求助,请求粮草支援。陆康认为袁术心怀叛意,决定拒绝他。袁术听后怒火中烧,派兵攻打陆康,而负责此战的正是孙策。最终,孙策与陆康经过长达两年的激战,成功击败了对方。陆康不仅死于战乱,更连累了他的整个家族,陆家的百余口人中,有一半以上在此场战斗中丧命。可以说,孙权的心中始终难以忘却这段深仇旧恨。尽管陆逊后来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这段历史的阴影,始终是两人之间的鸿沟,造成了他们之间难以建立深厚的信任。
第二,陆逊推崇江东士族
孙权虽然来自外地,但在江东有着相当强大的统治地位。孙权的帝国基础上,江东士族始终占据重要地位。陆逊作为江东士族的代表人物,他对于这些士族的支持和提拔,显然让孙权感到威胁。孙权从未完全信任这些士族,他始终认为自己能稳固江东的政权,靠的还是军事力量和个人的威严,而非这些土生土长的士族。陆逊作为一个江东本土的势力代表,他不仅仅是一个战略家,更在推动本地士族的权力上表现得尤为积极,始终没有放松对于自己权力核心的把握。因此,孙权逐渐将他视作一个威胁,认为如果陆逊继续强化与士族的联系,自己的权力可能受到侵蚀。
第三,陆逊是旧势力的代表
要理解孙权为何最终决定亲手斩杀陆逊,不能忽视陆逊的身份背景。陆逊是孙策的女婿,孙权通过这段联姻希望能够缓解与江东原生势力的矛盾,稳定政权。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孙权的权力逐渐稳固,他对孙策后人的怀疑越来越强。毕竟,孙权的权力并非是通过传统的家族传承得来的,而是由自己从孙策手中接过的。陆逊作为孙策女婿,自然被视为“旧势力”的一部分,孙权开始认为陆逊与孙策的亲族势力有可能联合起来威胁到自己政权的稳固。为了避免这种风险,孙权最终做出了决断,决定斩草除根,除去这个潜在的威胁。
总的来说,孙权做出杀陆逊这个决定,虽然有些过于冷酷,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的深层背景。许多人批评孙权滥杀忠良,但如果我们从孙权的立场来看,陆逊的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威胁,孙权做出如此极端的举措也是可以理解的。历史上的每一位帝王,都需要为自己的权力做出艰难的选择,而孙权在这方面,无疑是将自己的利益和国家安全置于了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