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位令人敬佩的女性,她不仅以美貌和智慧双全而闻名,而且作为民国时期的传奇人物,成就斐然。她在建筑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贡献,也有着幸福美满的婚姻,与梁思成携手共度一生,育有一儿一女。她的家庭让人羡慕不已,然而,很多人常常认为,虽然林徽因的儿女在其他领域有自己的成就,但却没有继承父母的建筑事业,似乎有些遗憾。
梁从诫,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儿子,在年老时接受采访时,谈到自己没有从事建筑学的原因时,曾自嘲道:“我没出息”。这句话,背后却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心酸与遗憾。
梁从诫为何这样说呢?这与他从小便承载着父母的厚望有着密切的关系。梁从诫出生时,正是梁思成深入研究《营造法式》的时候——这本书是中国建筑学的经典之作,由宋代建筑学家李诫所编撰。梁思成与林徽因对这本书的钟爱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他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和热情深深感染了身边的儿子。因此,林徽因为儿子起名“梁从诫”,寓意着希望他能像李诫一样,成为一位杰出的建筑学家。
梁从诫从小就在父母的影响下,表现出了对美术、工艺和建筑设计的浓厚兴趣,尤其对绘画天赋出众。林徽因认为,儿子有着继承建筑事业的潜力。于是,她和梁思成夫妻俩在1946年竭力推动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成立,梁思成甚至亲自向校长梅贻琦上书请求设立该系。而林徽因则全程参与了筹建工作,从行政事务到课程设置,无一不亲力亲为。
然而,尽管全家都住进了清华园,林徽因依然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进入清华建筑系。然而,现实却有些不如人意。梁再冰,林徽因的女儿,曾在1946年报考清华建筑系,但未能如愿,成绩未达到录取标准。林徽因并未利用自己的职权为女儿“开绿灯”,而是选择了接受这个结果,最终将梁再冰送往北京大学的西语系,后者成为了一名记者。
而梁从诫,虽然自小对建筑充满热情,且在17岁时便参与了国徽设计的征集,并被选为最终候选之一,表现出了出色的建筑潜力。1950年,他高考时报考了清华建筑系,但令人意外的是,梁从诫未能被录取,差了两分。即便如此,梁思成和林徽因依旧没有借助任何权力关系帮助儿子,而是选择了让他自行面对这一结果。
梁从诫虽然心中难免遗憾,但他并未因为父母的成就而寻求特权。金岳霖,这位一直关心梁家的长辈,看到梁从诫因未能进入建筑系而心情低落,于是动用了关系,试图为梁从诫争取转系的机会。可周培源,时任清华副教务长且梁从诫的女友周如枚的父亲,却坚持认为,梁从诫不能因为父母的身份而享有特权,这样的“平等”原则让梁从诫未能如愿进入建筑系。
尽管如此,梁从诫还是在清华历史系开始了自己的学习生涯。虽然未能进入建筑系,但他的学术道路并未停滞。他进入北大后,继续攻读世界史,并在云南大学任教,后来还曾担任政协委员及环境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梁从诫的父母,梁思成和林徽因,不仅为国家的建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也将这种家国情怀深深地传递给了自己的孩子。梁从诫在父母的影响下,最终将心血投入到环保事业中。1993年,梁从诫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并亲自走访各地,积极宣传环保理念,尽管一开始支持者寥寥无几。
随着“自然之友”的发展壮大,梁从诫的环保理念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他曾深入探访荒山野岭,考察中国北方的环境状况,并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成功阻止了云南德钦县原始森林的砍伐,为滇金丝猴保住了栖息地。此外,他还为保护藏羚羊付出了巨大努力,在海拔4500米的可可西里,与环保团体一同焚烧藏羚羊皮,宣示保护野生动物的决心。
梁从诫也因此获得了诸多国内外环保奖项,包括“地球奖”和“大熊猫奖”。然而,这些荣誉他并未私自享用,而是将奖金全部捐赠给了“自然之友”用于环保活动。
虽然梁从诫的名字不像父母那样与建筑事业紧密联系,但他在环保事业中的成就同样值得称道。1999年,他冒着生命危险参与保护滇金丝猴栖息地;2000年,他成为北京奥申委的环境顾问;在70岁时,他依旧骑车四处奔波,为环保事业呐喊。
不幸的是,梁从诫在2006年遭遇了车祸,并被诊断出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尽管如此,他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心中的环保理想。2010年10月28日,梁从诫去世,享年79岁。
梁从诫曾自嘲“一代不如一代”,但他却是梁家第三代中继承了父母家国情怀、为社会贡献良多的代表。他的名字将永远与中国现代环保事业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