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8年3月至4月的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队成功击退了日军的南侵,击败了其第5和第10师团,造成日军上万人员伤亡,获得了自抗日战争以来的一场重要胜利。这场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民族士气的鼓舞,动员了无数民众投身于抵抗侵略的行列中。
在这次战役之中,参与的部队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当属坚守台儿庄正面的孙连仲部第2集团军。该集团军当时由两个军组成,具体编制包括了三个步兵师和一个独立旅,战斗力相对强劲。
以往关于台儿庄战役的研究多集中于战斗的细节分析,而本文想从孙连仲部的建制、兵力、武器和弹药等角度,带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负责防守的部队及其情况。
首先,让我们谈谈孙连仲及其部队的来历。该部队当时属中央军的旁系,但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西北军。由于孙连仲和他的部队始终保持较高的独立性,并在人事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因此人们通常单独将其归为西北军的范畴。在那个历史时期,西北军已经不再是一个统一的体系,里面还有其他实力较强的部队,比如在平津冀察作战的宋哲元部、在山东的韩复榘部以及较小规模的庞炳勋部等,这些部队广义上也被称为西北军,但它们之间并没有隶属关系,各自独立行动。
纵观孙连仲所指挥的部队,自1930年中原大战后,便开始效忠于老蒋,随后被编成了第26路军。第26路军的组建汇聚了多支西北军的力量,原先拥有两个九团制的步兵师和一个二旅制的骑兵师,战斗力较为强劲。然而,因老蒋对这支部队的不信任,便将其调至南方与红军作战。
经历过宁都起义和宜黄战败后,原第26路军实力严重削弱,只剩下缩编为四团制的第27师和改编而来的独立第44旅。从老蒋的惯例来看,孙连仲部队的实力到了这一水平,通常会被并吞或削弱,但孙连仲对南京方面相对听命,因此第26路军得以维持建制,并得到了新部队的补充。而这支所谓的“生力军”,实际上并不是全新扩充的部队,而是此前已被老蒋整编过的西北军的阵营。
自1930年中原大战后,许多西北军的部队被老蒋吸纳,其中一支实力较强的是吉鸿昌将军的第22路军。在老蒋逼迫吉鸿昌离开后,第22路军被解散,队伍也就此调整为第30军,该军辖有第30师、第31师和特务旅。为了进一步分化,这支部队最终被编入孙连仲的第26路军。内部虽然有派系存在,但因为孙连仲在西北军中的威望较高,加上南京方面的干预,最终他的控制得以实现。
在经过内部调整和编制后,孙连仲的第26路军最终形成了两个军的结构,具体为:第30军下辖第30师和第31师;第42军则辖第27师及独立第44旅,同时原第30军的特务旅被取消,来增强战斗力。
基于孙连仲对中央军的服从,加上中央在划分“调整师”时的安排,唯一的杂牌军名额被给予了孙连仲的嫡系第27师。所谓的“调整师”,虽然并不完全装备德械,但其装备型号和口径的统一,以及大量的新型枪炮(包括迫击炮)配置,使得这一时期的第27师在中国军队中算是装备上相对精良。
因此,第27师在孙连仲的部队中被称为“座师”,相较而言,第30师和第31师因并非嫡系,其待遇和装备水平便差了不少。伴随着抗战全面爆发,孙连仲的部队是最早北上战斗的国军部队之一,虽然曾被命名为第1军团,但通常仍称之为第26路军,并归属于第2集团军。
此时,第2集团军已经在河北战场展开展,然而总指挥刘峙的部署策略失当导致了部队的早期溃败,集团军编号随之撤销。于是,第26路军从河北战场调往山西,参与在娘子关的战斗。期间,第26路军在抵御日军的进攻中虽屡次获得胜利,但部队也遭受了重大损失。
到了1937年11月15日,孙连仲向老蒋报告称:“我们的抗战已持续四个月,伤亡十分严重,各个团营连的士兵仅剩数人、十几人,或数十人不等。统计下来,三师一个旅的人员仅有3000余名战斗员,指挥机关人员多,但是实际能够参战的人却大幅减少。”因此,他建议将3000余名战斗员及特种兵重新编成一支师(包括每个团的人员)并希望能征调新兵于河南编练。之所以选择河南,主要是因为该省曾是西北军的势力范围,拥有重要的兵源。
西北军在招兵和练兵方面实践丰富,早在河北与山西作战时,孙连仲便派人至豫东、鲁西各地招募士兵。时任该部参谋处处长的何章海回忆,孙连仲早已识破老蒋消灭杂牌军的企图,因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一方面,他早就派人去招兵,另一方面也在安置着从河北流亡的学生,着手组建干部训练所。
因此在接到命令前往河南许昌整补后,该部的编制迅速恢复。具体而言,所辖的3个步兵师总共拥有12个步兵团,独立第44旅则配备两个步兵团,并增加了各部的直属队伍。在台儿庄战役之前,随着老兵的归队,整体战斗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具体的武器装备方面,战役最初时也有详细的统计。孙连仲的嫡系部队第27师,全师共有步枪约3000支、手枪263支、轻机枪271挺、重机枪62挺、迫击炮22门,并且还有各类子弹大约90万发和534发迫击炮弹。与之前理想的“调整师”实力相比,第27师此时步枪装备达到了75%的编配、轻机枪84%、重机枪86%、而迫击炮则达到92%的装备比例。
一方面,在弹药方面90多万发子弹的数量并不算少,这意味着每支步枪平均分配有约100发子弹、每挺轻机枪710发、每挺重机枪4610发,而在迫击炮方面,每门炮也平均有约24发炮弹。至于第30师和第31师的情况,则分别为:
第30师共配备有步枪3120支、手枪412支、轻机枪123挺、重机枪37挺、迫击炮32门、另有山野炮4门;一系列的子弹则为24万余发,迫击炮弹有1932发。第31师配置则更强,全师步枪3642支、手枪305支、轻机枪128挺、重机枪40挺、迫击炮8门及山野炮4门,子弹总计62万余发,迫击炮弹1762发。
对于这三个师的武器装备及弹药数据,大家或许有疑问,为什么后两个装备相对较低的师反而更有山野炮,而且步枪数量看似多?其实这是因为后两个师各自补充了500支粤造步枪的缘故,而原本三个师剩下的步枪数量相差也并不大。同时,第27师作为调整师,其步枪均为新汉阳造,后两个师的步枪则是西北军留下来的杂牌武器,性能有显著差异。
至于山野炮和迫击炮,从调整师的编制来看,按理应有山炮营但是由于老蒋不愿意配备新炮,实际战斗中这几个师常常是使用博福斯山炮营的旧武器。而第30师和第31师的山野炮只是勉强编制为连中的配置,都是西北军的旧有武器,堪用但效果有限。
在轻重机枪方面,不同师的装备差异明显。而且后两个师还获得了数十挺新枪的补充,否则机枪装备数量可能更少。至于迫击炮,虽有所拨发8门新炮,但其余的都是西北军遗留的老旧装备,因此乍一看数量不算少,但实际使用效果大打折扣。
以上关于三支主力师的武器装备及弹药配置已做了详细阐述,至于独立第44旅因缺乏资料,实情不得而知。此时,原来的第2集团军已被撤销,新的第2集团军只是第26路军的升编,当然其具体实力依旧如故。相较于原先的兵员和武器配置,虽说恢复显然不够完整,但勉强达到了约七成的战斗力。
在这样的条件下,孙连仲的部队开始进驻台儿庄参战。面对装备精良、武器火力强大的日军,第2集团军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显得十分不足。在台儿庄战役中,第2集团军一共消耗了3828027发子弹、25127发迫击炮弹、460发山炮弹以及51720枚手榴弹,可以说其火力还是相对不错的。
日军甚至对中国守军的火力进行了评价:第27师和第30师装备了野战山炮以及大量机枪和迫击炮,捷克式的轻机枪一个连配备有9挺,所有士兵均配钢盔,整体装备相当优秀。他们的军服全部为绒制,从各方面的装备来看,几乎与日军没有太大区别。虽然日军的这些报告或多有夸大成分,但就守军的机枪和火力来说,确实不容小觑。
如此强大的火力背后,还得归功于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支持。随着第31师在台儿庄的布防到位,李宗仁随即了解了该部的武器状况,并指示幕僚立刻补发弹药。此外,台儿庄还有沈鸿烈的海军陆战队的弹药库,关键时刻储存的弹药得以支援守军,贮备弹药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守军激发火力。
但必须承认,即便是在火力上表现不算弱,炮火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依然显著。日军的进攻部队配备了大量的轻重火炮,对守军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因此,台儿庄战役十分惨烈,日军冲到庄内的时候,每一寸土地的争夺都是在炮火和白刃战的洗礼之中,导致第2集团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根据孙连仲在1938年5月13日提交的战损数据,第27师伤亡4037人,现有战斗员2879人;第30师伤亡3089人,现有战斗员2093人;第31师伤亡3740人,现有战斗员1231人;第44旅伤亡800名,现有战斗员2023人。这场战役使得第2集团军的战斗人员中,伤亡情况相当严峻。
然而,日军的精锐部队在台儿庄遭到重创,大量兵员伤亡,不少重武器被遗弃,极大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同时也鼓舞了中国抗战军民的士气。